-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野生景点的风险性,不断有人劝游客找个收费的景点从了
吧,哪知过后立马游客又过来了,一点都没上岸的想法。
很多人有两大爱好:拉游客下水,劝景区免费。
野性的景区能够满足人们窥探、征服、蓄力、爆发等状态,
情绪在画面中不断升华,搭讪在朋友圈中反复挑逗。
有人通过朋友圈征服别人,有人通过野生景点征服朋友圈。
喜欢拉游客下水的,通过各种种草传播实践体验。平台开
启社交属性搭建,缩短用户获取信息半径,实现精准分发
和触达。管理方对于监管比较暧昧,各地为了发展文
旅……,突然无心插柳柳成荫。竖个牌,拉条横幅,也是
警示免责。别小看这,至少也是6位数的支出,个别地方
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付费的景区一直觉得自己有暖男情怀,可惜没玩够的游客
哪里会觉得付费景区“实在”,就轻易从了呢?
劝景区免费,比劝从良更难。
大部分人的两大爱好都难以实现。
01
资源错配下的畸形选择
中国文旅项目有10000多个,中国连锁协会公布全国在营
购物中心(含都市型、区域型、社区型以及奥特莱斯)约
6300个。很多人觉得购物中心过剩,很少人觉得文旅项目
过剩,为何?
中国购物中心在很多地方基本能满足在地消费者的需求,
再建更多购物中心有人觉得没有必要。文旅项目貌似很多,
基本不能满足在地诉求,更不用说辐射多远了。消费者、
地方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觉得还得建更多的文旅项目
来填补空虚。有人说中国90%的文旅项目都烂尾了,不知
道是否准确,但这个数量从消费端的饥渴反应,可以看出
文旅项目的供给与消费端需求存在极度不匹配。
国内很多文旅项目以勾地为核心,通过地产变现,再硬性
配套五星级酒店这种形象工程。这几年跟很多开发商沟通
过文旅项目,前期都是雄赳赳气昂昂,一顿操作猛如虎,
一看战绩0比5。
不能说发展商对于文旅没有期待,但发展路径不清晰。有
时候觉得自己在构想时是有文艺气息,有对文化的解读,
有对社会的情怀,但实操时没有落地方法,又都向商业看
起。这种行思二元甚至多元化,没有合理拆解、协调,很
容易出现不兼容,找不到支撑点,落地变形。
02
文旅项目流量来自哪里?
重金投入的文旅项目为什么不如野生景点,消费者为什么
不来?
发展商重形式大于重内容的弊端就出现了。
发展商都希望自己做的景区人流如潮,大把大把的钱跑来
景区花,但怎么才能让游客来呢?别看花了那么多钱,大
部分发展商在自信中还是没底。心里没底在于不知道流量
的构建,只是希望有人来玩。
文旅项目流量的构建:
一、来自于文旅本身具有强大的引流能力。
比如早期的黄果树瀑布等项目,明明可以靠脸蛋吃饭,当
然不用靠实力,所以运营配套不怎么样,每年也大把大把
的游客涌过去。游客到了住哪,住贵阳。
二、来自于内部主力项目的引流能力。
内置寺庙、动物园、游乐园等等各种主力店,通过主力店
来引流。这与购物中心的操盘基本异曲同工。
文旅项目在运作时过于注重主力项目的形式,不注重内容,
怎么理解呢?
以购物中心为例,同样招一家超市来进行引流,招大润发
给予的每日人流量估值在6000—12000人;招永辉超市的
每日人流量估值在3000—8000人;招普通超市的每日人流
量估值在2000—6000人。每家购物中心都配套超市,但不
同超市带来的每日人流量估值是不同的。
做文旅项目也一样,比如加盟一尊流量型神仙,来朝圣的
信众就很多;做地域型神仙可以夯实本地基本盘,但辐射
能力相对有限。
不少发展商问过我一个问题:购物中心一定要配套超市
吗?如果一定要,随便招一家超市,不行吗?
当然不是。
问题是你怎么解决流量来源问题,或者说是廉价流量来源
问题,没有流量怎么养活这么大一个项目。
这个时候企划通常就低下头,嘴里默默唠叨着,每天要引
那么多流量也不是不行,关键要花钱买流量,然后偷偷瞄
了瞄财务。
财务基本会很淡定,我就是个记账的,不参与公司业务,
没有立场没有观点。老板没提倡业财融合,不闻不问不管
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问题就在前三排,核心问题就在主席台,有人总结了
一个很通用的答案。
这是发展商跨行业进入视野盲区一定会碰到的问题,失去
原来熟悉的决策路径,缺乏决策的依据,支撑自己快速做
出理性决策,会在盲区反复摸着石头,能不能顺利过河还
是未知。
再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仿古建筑,发展商随便找家设
计公司照某个古建筑复制一排,就觉得是文旅了。前段时
间到某项目,所有商铺全部关门,地上长满了草,直接废
掉。发展商想能不能重启,这是标准的设计坑招商坑运营
的现象,仿古建筑不具备引流能力,后端人员回天无力。
通常古建筑要进行拆解成每个部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