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在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形成与先秦以来的礼仪传统及道教、佛教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烧香”祭祀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发生演变,后被道教所吸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将烧香仪式运用于每月朔望为亡故先人祈愿等活动,使得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得以形成。另一方面,自佛教传入后,烧香礼仪在我国获得推广和实践。南北朝时期,佛教烧香与先秦以来的朔望祭祀传统相结合,亦推动了朔望烧香祭祖礼仪的形成。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道教;佛教;南北朝
每月初一、十五烧香祭祀祖先是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礼仪活动,我国古代典籍对此多有记载。例如,明朝人白悦所撰《白洛原遗稿》便提道:“凡朔望,必诣家庙,焚香展拜如生状。”*(明)白悦:《白洛原遗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86页。。《皇明书》亦载:“朔望,具衣冠带再拜,焚香献茶而退。”*(明)邓元锡:《皇明书》卷四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558页。此外,清代的家祭也是如此,“月朔望日,献茶,然香镫,行礼告事”*(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页。;“每月初一、十五,焚香献茶(朔望)”*(清)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8页。。可见,朔望烧香祭祖在我国传统社会广为流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礼仪。甚至直到今天,这一礼仪传统在我国许多地区依旧盛行,为人们所熟知。尽管如此,人们却并不熟悉它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学界对此也鲜有讨论。因此,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朔望烧香祭祖礼仪的本土渊源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焚烧祭品(牲畜)祭祀神明的“烧香”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大量传入和使用,焚烧香料开始取代焚烧祭品,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礼仪出现,并被此后兴起的道教所吸收。从此,史书、道教经典及小说等古代典籍中屡屡出现关于道教烧香礼仪的记载,反映出烧香礼仪获得了广泛的实践。至南北朝时期,经寇之谦改革,天师道又进一步发展出每月初一、十五为亡故祖先烧香祈愿的斋仪,从而使朔望烧香祭祖礼仪最终得以形成。
(一)先秦时期的“烧香”祭祀
我国“烧香”祭祀神明的仪式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觐礼》记载:“祭天,燔柴。”*(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094页。《尔雅·释天》亦有记:“祭天曰燔柴。”郑玄注曰:“既祭,积薪烧之。”*(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09页。《礼记·祭法》进一步指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8页。关于燔柴祭天的具体做法,唐孔颖达疏曰:“燔柴于泰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8页。由此可知,燔柴祭天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发出的香烟进行祭祀,与后世的烧香仪式一样,都强调利用烟火沟通天界与人间,从而达到向天神传递信息的目的。
除《仪礼》《尔雅》《礼记》外,先秦时期“烧香”祭祀天神的这一礼仪亦见于《诗经》《周礼》等经典之中。《诗·周颂·维清》记载:“维清辑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84页。郑玄对“肇禋”两字注解为:“肇始禋祀也,箋云文王受命始祭天而征伐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84页。可见,“禋”即“禋祀”,是祭天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对此记载“以禋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57页。。郑玄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槱,积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57页。可知,此处提及祭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其做法与“燔柴祭天”一样,都是将祭品置于柴薪之上,通过燔烤所升起的香烟沟通人神,从而达到祭祀的目的。由此可知,《诗经》《周礼》与《仪礼》《尔雅》《礼记》关于祭天礼仪的记载虽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具体做法上其实是一致的。
综上可知,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烧香”祭祀神明的礼仪。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这一时期所谓的“烧香”祭祀并不是后世通过焚烧香料来产生香烟,而是通过焚烧祭品(牲畜)散发出带有香味的烟气来祭祀。其次,此时期的“烧香”是用来祭祀天神,而不是用来祭祀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锅炉本体检修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试题.docx VIP
-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 VIP
- [中国青铜器]01.第一章 概论.pdf VIP
- 德国探亲签邀请函中德文对照.docx
- 2024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招聘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低保工作站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docx VIP
-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模拟试题汇编.doc VIP
- it审计的组织与实施(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社区两保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课堂镜头.doc VIP
-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与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