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好好哭泣好好生活.docx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好好哭泣好好生活.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好好哭泣,好好生活

关键词:教育戏剧;死亡教育;死亡观念

【活动理念】

死亡哲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其中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受到广泛关注[1]。死亡教育是围绕“死亡”这个核心主题开展的教育,以促使人们认识死亡现象和了解死亡本质,形成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本课拟通过教育戏剧的形式,引入死亡教育的主题,通过创设情境、丰富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死亡的意义。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降低死亡焦虑,激发“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的向上动力。

3.技能目标:通过抉择、告别和未来三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死亡的意义,激发“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的向上动力;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

【活动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教育戏剧,角色扮演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布条,姓名贴。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回忆导入:与亲人的温暖时刻

教师用PPT展示自己身穿学士服与奶奶在一起的照片,向学生分享有奶奶陪伴的温暖瞬间。

提问:你与家人之间有哪些温暖的回忆?

教师邀请2~3名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温情。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与至亲相关的温暖记忆,创设情境,营造充满温情的团体氛围。

二、情境建立:四兄弟姐妹遇见死神

教师讲述故事:以《Cry,Heart,ButNeverBreak》的绘本故事作为前文本,讲述奶奶照顾平平、安安、喜喜、乐乐四兄弟姐妹的故事。

按照事先贴好的姓名贴,让学生代入姓名贴上显示的角色,与老师及同学打招呼,如“你好!我是平平”。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忽然有一天,奶奶觉得手臂很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心脏衰竭,即使奶奶积极就医、家人们细心照料,病情依然每况愈下。终于,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奶奶和孩子们的身边,他就是死神。

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死神,并询问学生该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面对死神的第一感受。

设计意图:进入戏剧情境,开展主题铺垫,引入主线故事,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体验。

三、主轴事件:生命的抉择,学会告别

教师请学生选择是否愿意让死神将重病的奶奶带走,愿意的站一边,不愿意的站另一边。双方代表面对面依次坐下来陈述自己的想法。

生1:我不愿意让死神带走奶奶,因为这样的话我就永远见不到她了。

生2:我虽然不想让死神带走奶奶,但是奶奶的病会给她的身体带来痛苦,也许让死神带走她,她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所以我选择让死神带走奶奶。

师:死神也看出了大家的纠结,所以,他对大家说了三句话,但有些部分缺失了,请大家补充。

(1)如果没有黑夜,();

(2)如果没有雨天,();

(3)如果没有死亡,()。

学生补充以上三句话,最终揭示死神还是不得不带走奶奶。

教师扮演奶奶,将头发扎起来作为入戏的特征。学生拿起布条(代表祖孙之间的连接),教师扮演的“奶奶”随机走到几个孩子面前,与他们告别;最后,“奶奶”与孩子们齐声说“再见”,并一同放下布条。(播放背景音乐《有一种悲伤》)

师:想象一下孩子们一年后的生活。

生3:一起捧着花来墓地看望奶奶。

生4:过着和之前一样的生活,吃饭、睡觉、学习,但有时候会想念奶奶。

设计意图:教师使用社会计量、坐针毡和拳击场等教育戏剧范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关于生命的两难抉择;通过对死神话语的补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死亡的意义;通过告别仪式,使学生学会接纳亲人的离世,初步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

四、故事结束:回归真实身份

教师提示故事结束,将头上发圈拿下,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引导学生一边撕下姓名贴,一边说:“我不是平平(安安、喜喜、乐乐),我是×××(学生自己的姓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真实身份,区分故事角色与现实生活。

五、沉淀反思:遇见“失去”,接纳“失去”

师提问:

(1)除了亲人的离世,生活中我们还要面临哪些“失去”?

生5:离开家乡;毕业了与好友分离。

生6:宠物离世。

(2)结合故事,谈谈对“失去”这个话题的感受。

生7:“失去”是生活的常态,但不能变成稳态,哭过之后要擦干眼泪,继续好好生活。

师总结:我们常常要面临“失去”,有了“失去”,那些拥有的时光才显得珍贵。在“失去”的时候,我们会难过、不舍,甚至哭泣。通过今天的课,我想告诉大家,当你经历“失去”的时候,如果难过,就好好哭一场吧,好好哭泣,好好去回忆那些开心的、不舍的时刻,然后打起精神,好好生活。

设计意图:分享与反思,让经验落地;再次点明课题,用课题对全课内容作总结升华。

【活动反思】

死亡教育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主题,它涉及生命的终结、情感的处理以及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