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1
湖北木器、竹器、陶器教学有感
教四年级下册人美版22课《湖北木器、竹器、陶器》时,我总想起第一次带学生触摸竹编纹理的场景。那天阳光刚好斜照进教室,我把提前准备的老竹篮、陶碗摆到讲台上,原本吵闹的教室突然静了下来,有孩子忍不住伸手碰了碰竹篮边缘,小声说“好像我奶奶装菜的篮子”。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乡土工艺对孩子来说从不是遥远的文物,而是藏在生活记忆里的温暖符号。
备课时我特意查了湖北竹编的非遗传承故事,还找了匠人编织时的视频。但真到课堂上才发现,比起单向讲解,让学生亲手体验更有效。我准备了细竹条(提前处理过边缘,避免扎手)和软陶泥,让他们分组尝试编简单的竹纹、捏迷你陶碗。有个平时坐不住的男孩,捏陶时居然专注了二十多分钟,还兴奋地举着作品冲我喊:“老师你看!我这个碗底有花纹,像视频里那个爷爷做的!”这种主动探索的状态,正好契合了建构主义理论里“学习者在实践中主动构建知识”的观点,也让我明白,对小学生来说,“做中学”远比“听中学”更能激发兴趣。
不过教学中也有小插曲。讲到湖北陶器的釉色时,有孩子疑惑“为什么有的陶碗亮亮的,有的却是哑光的”。我没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出两种不同质地的陶片,让他们观察、触摸,再结合课前准备的釉料烧制小视频。当孩子们自己得出“亮的是因为涂了釉,烧完后就会发光”的结论时,眼里的光比陶器的釉色更动人。这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课程快结束时,我让孩子们用课堂上捏的陶坯或画的竹器图案,配上想对传统工艺说的话。有个女孩写道:“原来奶奶用的竹篮这么难编,我要好好爱护它,还要告诉小朋友们这些东西很珍贵。”看着一张张稚嫩的作品和真诚的文字,我忽然觉得,这节课的意义不只是让孩子们了解湖北的木器、竹器、陶器,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尊重传统、热爱文化的种子。
教学就是这样,有时是精心设计的引导,有时是意外出现的惊喜。湖北的乡土工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课本与生活,也连接起老师与学生之间对美好事物的共同感知。未来再上这节课,我想多带孩子们去看看身边的传统工艺,比如菜市场的竹篮、家里的老陶碗,让他们知道,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等待着被发现、被热爱、被传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