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教学有感.docxVIP

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教学有感

备课时翻到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毛茸茸的动物”这一课,指尖抚过教材里蓬松的小猫插画,忽然想起去年学生对着画纸皱眉头的模样——“老师,我画的兔子像扎人的草垛”。这次我没急着定教学步骤,而是先在办公室里翻出了女儿的毛绒小熊、邻居家小狗掉的绒毛,甚至把家里的羊毛围巾剪成了小块,装在透明盒子里带进了教室。

上课铃响时,孩子们盯着讲台上的“绒毛集合”发出小声惊叹。我没直接讲画法,而是让他们轮流摸一摸:“说说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小宇第一个举手,指尖还沾着根羊毛:“像踩在晒过太阳的被子上,软乎乎的,还有点暖。”我趁机拿出提前准备的放大镜,让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绒毛的纹路——猫毛细得像蚕丝,狗毛根部粗顶端细,仓鼠的绒毛则像一团拧在一起的棉线。这时候再翻开教材,之前觉得抽象的“长短线条表现蓬松感”,突然就有了具体的参照。

记得以前教这类课,总习惯先示范:“大家看,顺着动物身体结构画短弧线,就能画出毛茸茸的感觉。”结果学生的作品大多千篇一律,连小猫的胡须角度都几乎一样。这次我试着用了“脚手架教学法”,先让他们在草稿纸上用不同力度画线条——轻一点画绒毛尖,重一点画绒毛根,再用橡皮擦出绒毛的层次感。小诺画到一半突然举手,眼眶红红的:“老师,我画的松鼠尾巴总像一块硬纸板。”我蹲下来看她的画,发现她把线条画得太整齐了。我拿起她的笔,在尾巴边缘轻轻蹭出断断续续的线条:“你看,松鼠尾巴上的毛不是整齐排列的,就像风吹过草地,有的毛会翘起来,有的会垂下去。”她试着画了两笔,突然笑了:“好像真的软起来了!”

这节课最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创意延伸。原本计划让他们画常见的小猫、小狗,结果小泽画了一只“太空小熊”,用银色颜料画出绒毛上的星光;小彤画了一只“雨后小兔子”,在绒毛边缘画了几滴透明的雨滴。下课前我把所有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毛绒森林”展示区,孩子们围着看,有的还会指着别人的画说:“你这里的绒毛用了虚线,好特别!”我突然意识到,美术课不是教孩子画得“像”,而是教他们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就像孩子们笔下的动物,每一根绒毛里都藏着他们的想象。

课后整理教案时,我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教育就像画绒毛,急不得,要慢慢蹭出温度。”以前总追求课堂流程的完整,却忽略了孩子对“美”的感知需要时间。下次再上这节课,我想带孩子们去校园里观察真实的动物——看看流浪猫晒太阳时绒毛的光泽,听听小鸟梳理羽毛时的声音,让他们在触摸、观察、感受中,画出真正有“生命”的毛茸茸的动物。毕竟,美术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熟练的画手,而是守护每个孩子心中那份对世界的柔软感知。

文档评论(0)

美在当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