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1
《废旧物的“新生命”》教学有感
走进教室时,讲台上早已堆满了学生们带来的“宝贝”——皱巴巴的快递纸箱、用空的洗衣液瓶、断了柄的塑料勺子,甚至还有几节旧电池和一团缠得乱七八糟的毛线。看着这些平日里被视作垃圾的物件,孩子们眼里却闪着光,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堂《废旧物的“新生命”》美术课,或许从他们收集材料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开课伊始,我没有直接讲“如何创作”,而是先拿出一个自己用酸奶盒改造成的小花盆,轻轻放在讲台上:“大家看,这个花盆以前是装酸奶的盒子,上周我喝完酸奶,觉得扔了可惜,就给它涂了颜色、钻了排水孔,现在它能种多肉了。你们带来的东西,是不是也能变成不一样的东西呀?”话音刚落,后排的小男孩立刻举起手:“老师!我带的快递盒能做小汽车!我爸爸上次就用纸箱给我做过!”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有人说要把塑料瓶做成笔筒,有人想给旧毛线缠成小动物,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也小声和同桌讨论,说要把碎布拼成小钱包。这种由具体实例引发的思考,恰好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的理念,比起生硬的理论讲解,学生更容易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找到创作的切入点。
创作过程中,意外总比计划来得多。有个女孩拿着剪得参差不齐的纸箱发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师,我想做小房子,可是窗户剪坏了,怎么办呀?”我蹲下来,看着她手里歪歪扭扭的“窗户”,忽然指着旁边的彩纸说:“你看,咱们给窗户贴个彩色的边框好不好?就像家里装了漂亮的窗帘,说不定比原来的样子更特别呢。”她愣了一下,试着拿起彩纸剪了起来,没过一会儿,带着粉色边框的小窗户就出现在纸箱上,她还在旁边画了几朵小花,原本的“失败”反而变成了作品的亮点。后来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创意都是在“解决问题”中诞生的——有人把断了的吸管粘在笔筒上做装饰,有人用旧报纸揉成团做小动物的身体,这些不是我提前设计好的技巧,而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然萌发的想法。这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美术创作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而是在真实的操作与试错中,学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最让人触动的是作品展示环节。一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孩,抱着他用洗衣液瓶做的“机器人”走上台,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机器人的胳膊是用瓶盖做的,腿是饮料瓶剪的,我妈妈说家里的垃圾都被我翻遍了。”台下的同学都笑了,可当他说“我觉得它像奥特曼,能保护地球,以后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时,教室里忽然安静下来,接着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当学生亲手把废旧物变成有价值的东西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创作的快乐,还有对“珍惜”与“责任”的理解——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围着自己的作品叽叽喳喳,有的说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有的商量着下次要带更多“材料”来。看着讲台上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新生命”,我忽然觉得,美术课就像一个魔法工坊,不是教会学生画得多好、做得多精致,而是帮他们点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知道,美不一定在美术馆的画框里,也可能在一个被丢弃的纸箱里,在一只空了的塑料瓶里,在每一个用心对待生活的瞬间里。而我作为老师,能做的就是陪着他们一起,在这些平凡的物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与成长感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