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杭州新知识界与学生运动——以“木瓜之役”和“浙一师风潮”为例.pdfVIP

辛亥前后杭州新知识界与学生运动——以“木瓜之役”和“浙一师风潮”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第4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4201l 第51卷 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 Vo1.51 (总232期) (SOCIALSCIENCEEDITION) GeneralNo.232 辛亥前后杭州新知识界与学生运动术 以 “木瓜之役”和 “浙一师风潮”为例 赵 林 摘 要: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前以 “木瓜之役”首起端,十年后又以 “浙一师风潮”赢得了五四运动 在浙江深入发展的高潮。先锋与本体之间的冲突弥漫于新知识界尤其是 “浙一师”内部 ,这一特征从 “木瓜之 役”到 “浙一师风潮”中逐渐清晰。新型媒介的出现与成长、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嬗变与转型、新知识界主体 人格的培养与转变以及新式社团与舆论的 “制造”、传播是其诱 因。 “木瓜之役”只是对 “廉耻教育”进行了嘲 讽 ,尚未出现新话语。 “浙一师风潮”通过新型媒介承载的新话语形成 日渐宏大的新信息源,开阔了人们眼 界,也孕育着浙江本地乃至全国的政治气候。 关键词:杭州新知识界;学生运动 ;转型时代 ;话语革新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4—0103—11 浙江近代教育起步于甲午战后,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浙江各地兴办的新式学堂 日趋增多。浙江 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当时新式学堂中的规模最突出,并因它以“木瓜 之役”首起端,十年后又以”浙一师风潮”赢得了五四运动在浙江的深入发展 ,因而,它在浙江近现代学 生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对 “浙一师风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十年前的夏震武是个 木‘瓜’,十年后的夏敬观还是一个 木‘瓜’,增韫早已垮台了,我看齐耀珊的寿命 也不会长的。现在经子渊、陈望道他们的这次 木‘瓜之役’比十年前我们那次 木‘瓜之役 ’的声势和规模 要大得多了……看来经子渊、陈望道他们在杭州的这碗饭是难吃了……不过这一仗,总算打胜了。”④从 学术界研究学生运动的已有成果看,除对于晚清学堂学生与新式社团、社会变迁等话题 的研究外,其 他多集中在对五四学生运动的研究上,如从民族危机、十月革命等各种外部因素对学生运动的影响④, 以及从政党政治、民族主义思潮与学生运动④等关系范畴展开的论述,而对于这两大时段内的某一区域 $收稿 日期 :2010—10—15 作者简介 :赵 林(1982一),男,河南正阳人,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南京210093)。 ① 邓明以:《“五四”时期的陈望道同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 选辑》第61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1年,第 120页。 ② 桑兵的两本著作:《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 京:三联书店 ,1995年 。 ③ 张惠芝:《“五四”前夕的中国学生运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翟作君、蒋志彦:《中国学生运动史》, 上海:学林 出版社 ,1996年。 ④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 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1989年;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所,1994年。 10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学生运动与孕育学生运动的主体——新知识界①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问题,尚缺乏具体的分析。因此,本 文就以辛亥前后②杭州的这两次学生运动为切入点,以具体史实考察近代杭州城市公共舆论氛围的变 迁,同时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辨析当时新型媒介报道学生运动所采取的 “姿态”,力

文档评论(0)

ww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