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7《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北师大版).docVIP

2015届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7《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北师大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教学目标】 在轻松的节奏中学习“归谬法”文笔,妙趣横生,逻辑巧妙关注“归谬法”的运用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1965年出生于吉林四平。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曾在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曾在北京印刷学院教物理,在《中国矿业报》做编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士,在中央电视台做策划,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现在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科学与艺术。田松著作和译作: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田松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月。堂吉诃德的长矛,田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血液与土壤,田松著,鹭江出版社,1998年8月。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卫礼贤著,通山(田松)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就如一条贪吃蛇,蛇过之处,矿藏、森林、河流,一律变成垃圾。蛇的食量越大,爬得越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我们消耗大自然的能力越强,制造垃圾的速度越快。所谓的现代文明,就建在垃圾山的旁边!贪吃蛇垃圾山蛇的食量越大,爬得越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我们消耗大自然的能力越强,制造垃圾的速度越快吴矿长卖矿给周厂主,赚了;周厂主卖玻璃给李批发,赚了;李批发卖玻璃给钱物业,赚了;钱物业卖玻璃给赵女士,赚了;孙工人付出劳动,赚了。除了最终的消费者赵女士,每一个环节都赚了。这倒也对,经济嘛,只要有一个环节不赚,整个链条就不转了。赵女士的私房十八元也要从别的链条赚来,比如她在业余时间锈了十九朵花,一元一朵,外送一朵,卖给了吴矿长——也赚了!大家全赚了!自然就繁荣啦,发展啦,GDP啦,看人家这窗户破的赚了看人家这窗户破的或许在这个奇妙的原理提出之时,无限地球的假设尚可成立。但是到了今天,如果有人依然相信这个贪吃链可以无休止地运转下去,直到地老天荒,那是因为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想看到,地会老,天会荒!贪吃蛇示意图 作者手稿——贪吃蛇示意图辛普里《科学时报》你自己停下来唱歌了吗?辛普里号称科学文化人的田松,在其“稻香园随笔”系列中连篇累牍地批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抱怨在这种生活中无法“日日欢歌”,最后很煽情地忽悠大家:“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吧!”这话听起来很美。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敬佩批评现代生活方式的梭罗、甘地,那是因为这些伟人们言行一致,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提炼感悟,很真诚,不虚伪。尽管可能有许多人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好像从来人没有怀疑他们的真诚,所以他们得到了普遍的尊敬,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是,田松博士却不然,天天熬夜晚睡,没完没了地写“垃圾”文章,自己也成为了媒体和出版工业机器中一颗永不停息的敬业齿轮。昼夜颠倒,起居无时,累得像著名江湖医生胡万林一样。自己一溜小跑,呼哧带喘,五音不全,什么时候停下来踏踏实实唱过歌呢?这种只关心别人,不关心自己的“手电筒”精神,倒是颇有些科学主义者的神韵。他们也是只许用科学批判其他事物,科学自身是绝对不可以被其它思路分析批判的!当然,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田松自有一套狡辩的托词。他会说,高校考核制度如此,不得不应付啦;必须多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才能早日当上教授,从而才可以大展宏图,吸引粉丝,才可以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才可以忽悠更多的人一起来唱歌啦等等。总之,作为现实文化与体制中的具体个人,田松自己也是凡夫俗子,也有七情六欲,也想发财拿课题升职称,也和大家一样受制于文化与体制的束缚。然而,作为学者的田松,则洞察了这种体制和文化的弊病,所以尽其所能地呼吁大家摆脱这种文化和体制。这种分裂的人格,不是田松个人的问题,而是文化和体制问题的表现。所以,田松个人生活作风上的“污点”,不但不能构成其观点的反证,甚至反而是他所描述的现代化生活之困境的现身说法:在个人层面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改变整个结构才有希望。然而,这种辩解是无效的,实际上否定了自己的理论的可操作性。即使要去改变整体结构,也需要每个个人的具体行动。其他人也身处同样的文化和体制中,同样也受到各种现实的压力,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许多人和田松一样都想在此体制中遵守规则,待获得较好的处境后,再依本心行事。每个人都会有目的和手段的矛盾。每个人都这么想,都想跑出这个圈子,却都想努力地加入游戏,结果自然是现代化的圈套越收越紧。就像一篓子螃蟹都想爬出小口的篓筐,结果彼此扯后腿,谁也出不去。其实,田松所谓个人只能遵守规则的思想背后,有个深层的假定,那就是历史发展有铁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单向而不可逆。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种社会必须整体设计彻底改造的思路,就是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一再批评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