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他者和媚俗.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8月 艺术探索 Aug.2009 ARTS C【7^NGXIARTSCOLLEGE V01.23No.4 第23卷第4期 EXPLORATION.JOURNAl.OF 【摘要】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绘画的画家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 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他者与媚俗 地是以异域的观察者或窥探者的角色出现的。作品中带了过多 的“他者”眼光和做作的“媚俗”倾向,与其所表现的少数民族地 区的人民和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和隔膜。 【关键词】绘画;少数民族;他者;媚俗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3—3653(2008)04-0063—02 【收稿时间】2009—02—25 【作者简介】占沛君(1981一)。江西婺源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 占沛君 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除丰体民族汉族以 的深层次的理解。【2】 外的少数民族数昔众多,且分布地域,“阔,生活文化差异显著。少 新中围成市不久后的五六十年代.许多画家随I:作组、文工团 数民族地Ⅸ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独特壮丽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 开赴边疆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政府文化部门进行有组 较原生态的生活网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内地画家走向边疆,深入 织的分期分批赴少数民族地区的写生活动,为推动少数民族题材 高原,牝游戈壁沙漠,感受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情怀,激发着他们的 美术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民族团结成为具有政治意 主体意识和创作激情。而且,中国绘画。无论是油I田i还是国画都而临 义的重大主题。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着各种挑战和不利的肉素,其创作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样 化。牛产建设兵团进入新疆、青藏公路建成,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大 而自由,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困惑和迷惘令许多画家无所适从。 规模地进入现代化阶段,各少数民族人民面临着与旧的生活方式 从而更加促使艺术家们同归自然,回归乡土,关注与自然和大地更 和民族传统的艰难告别。以及对新的现代文明和牛活方式的热情 加接近,更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和生活,这种对边远少 期待,而这些现实乍活的情况是当时的绘l田.没有体现的。 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在某种意义卜.意味着对乡村乡士的回归。每当 现实牛活中民众确实不乏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和劳动的激情, 社会发展出现桎梏和思想观念发生硝顿时,人们就愿意同肇乡土, 那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全部。少数民族民众的乍活经过画家的“他 试图去寻找往El的生命激情。每当社会道德沦丧和艺术思想僵化 者”眼光反映新政权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新生活的喜悦以及 时.人们更愿意回归自然,去寻找人性的真诚和艺术的真浠。每当 民族团结的字题得到了重视,诸如当家作主、学习文化、修路、医疗 社会生活发生激烈变化和快速发展时,人们也不由自主地向往平 卫生等新生活一再成为表现内容,至于“大跃进”“放Ji星”对少数 静自然的和人本主义的生活状态,去求证一些牛命中最本质的东 民族地Ⅸ经济生产造成的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 西。…(pIll)勃鲁盖尔是这样,米勒是这样,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绘一螳伤害民族地区人民感情的错误做法。在当时的绘l田j作品中很 画也是这样或者说应该这样。在日趋城市化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少看到。 的今天,人的自然属性的丧失和精神信仰的贫乏.已经成为几乎无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法逆转的现实.人的存在本质已迷失于城市文明的纷繁喧嚣之中。 “文革”时期的单一和通俗化.旱现出从语言到观念多元共存的局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受现代文明侵染较少的传统文化习俗,更为简 面。遗憾的是.以陈丹青的《西藏组l嘶》以及“云南I田i派”等为代表的 单纯粹的生活方式,充满宗教的虔诚与喜悦,也许正是对现代文明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