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及铜鼓装饰艺术.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铜鼓及铜鼓装饰艺术.pdf

文化 研 究。 铜鼓及 铜鼓 装饰 艺术 ED王文光,翟国强 摘 要:本文从民族史研究的视角认为铜鼓不是所有百越民族的典型器物,只是百越民族 中骆越及其后裔所使用的器物;其分布与骆越及其后裔的分布相吻合;铜鼓装饰艺术是不同 时期骆越及其后裔对自然、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及艺术抽象,这对研究骆越及其后裔的历史文 化多有启发意义。 关 键 词:骆越;铜鼓;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O04)04—0019—06 铜鼓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陶釜,陶釜 发展为铜釜,铜釜进而发展为铜鼓。从制造 原料上讲此鼓用铜铸造,所以叫做铜鼓,它 通体皆铜,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 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组成。 铜鼓是越民族群体中骆越及其后裔所使 用的器物,代表着当时最为发达的文化水平。 因为,陶器的制作,为铜鼓的出现作了物质 上的准备。但铜鼓的制造,又是金属冶炼技 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产物。越族的原始先民 在陶器上已大量使用线条和图案表达其思想、 观念,在铜器上更多地出现非实用性的图案、 线条和造型。铜鼓的器形更大,鼓面、鼓身 都可以有纹饰,这就使它具有比陶器大得多 的文化表现的容量或空间;另外,由于铜鼓 价值更高,可以作为部落财富、力量和权威 的象征,便使拥有者和制造者更加自觉、更 为有意识地表现本部落具有典型意义的图景 收稿 日期 :2OO4—06—15 或生活场景。因此,铜鼓所蕴含的文化内容 之丰富是同一时期其他器物无法比拟的。 、 铜鼓不是所有百越民 族的典型文化器物 至今,大部分学者认为铜鼓是越民族群 体的典型器物,实则不然,我个人认为铜鼓 不是所有百越民族的典型器物。从现代考古 学的材料看,古代百越民族于越、扬越两个 支系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东南沿海,在这些地 区几乎没有发现铜鼓,而主要发现于中国的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以 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地。[1](P529)即 考古发现的范围东起广东北江的西岸,西至 中缅边境,南抵海南岛延伸至中南半岛,北 达四川盆地北端的嘉陵江中游。根据我对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ra38~230)一书中上海、 · 19 · 民族 艺 术 研 究 。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的考古文献逐一查 索,没有发现文献记载上述地区有铜鼓存在, 上述各地为古代于越、扬越、闽越的分布地; 此外,又对 《中国古代铜鼓》一书[ ](P24卜9.56) 进行了检索,发现只有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发现的铜鼓最多,而四川、湖南也有少 量发现。由此可以认为:越民族群体中的于 越、扬越、闽越不使用铜鼓,铜鼓主要是骆 越及其后裔使用。 对于中南半岛的铜鼓,英国学者 R·B·史 密斯曾作过调查统计,有 130余面,在骆越 分布的越南铜鼓出土最多,其次泰国、老挝 等地也多有发现,现将几面代表性的铜鼓介 绍如下 :【3]062~63) 越南玉镂鼓 1902年发现于越南北方河 南省玉镂村,被视为越南最早最美的铜鼓之 一 , 有东南亚名鼓之称。通高 63厘米,鼓面 直径79厘米,鼓面中央有凸出的太阳纹,闪 出14道光芒,芒间似有孔雀羽的三角型纹 饰。共有 16道纹晕,第 6晕为内容丰富的写 实性花纹,其中图像按顺时针排列为:7名 手执矛、箭的化装羽人;1间有人正在敲打 大锣的房子,3名化装羽人,其中 2人立持 杵器,并有 1只飞鸟;1座船型屋顶的房子, 屋内 1人,1间有4具铜鼓的房子,人或站或 坐,正在击鼓。第 8晕有正在行走的麋鹿两 组,共 20头,雄雌成对,均有分叉的角,圆 头短身的飞鸟 14只。鼓足无花纹。 黄下鼓 1937年出土于越南河东省黄下 村,被认为是越南最古老最美观的4面铜鼓 之一。通高 61厘米,鼓面直径 78厘米。鼓 面中央有太阳纹,有 16道光芒,芒间装饰似 孔雀羽的三角形花纹。共有 15道晕,第 9晕 为 14只小鸟。鼓胸有几何形纹晕,主导纹晕 为6艘船形,其间有栖鸟,每艘船上有 2名 手执斧和矛的化装羽人,与玉镂鼓相似。鼓 足无花纹。 老挝鼓 20世纪 20年代发现于老挝南 部,通高 58厘米,鼓面直径 86厘米。鼓面 · 20 · 中央有 12芒的太阳纹,共有 l6道纹晕。第 5 晕上有 5对两相配合的蜥蜴类动物。第 9晕 上有 30对飞鸟。鼓侧胸部有 6艘两端上翘的 船,船上有 9至 12个羽人,或立或坐而划 船,或手持兵器站立,在船与船之间有鲨鱼、 飞鸟、鹿等动物。 泰国翁巴洞铜鼓 20世纪60年代由泰国 考古队发现于泰国东北北碧府的翁巴洞,共 有5面。根据对洞内船棺的碳测定,为2000 多年前的遗物。其中第 86号鼓通高53厘米, 面径67厘米,鼓面有羽人纹晕和两个鸟人纹 晕。第 89号鼓的鼓面饰以羽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