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66·
· 中 国哲 学 ·
《五经正义》与北朝经学传统
潘 忠 伟
关于唐代经学的渊源,学者多归结于南朝学术,认为《五经正义》与 《经典释文》相类似,都
是关于南朝经学的总结。实际上,《五经正义》与 《经典释文》有一重要的差别:《经典释文》纯为
南朝学术文化之结晶,而《五经正义》则为南北经学融合的结果。
在这当中,应注意到唐初官方学者对于南北学术的态度较为复杂和微妙。大致上说,在修撰
《五经正义》之前,唐初官方学者所继承的主要是南朝的经学传统,而至修撰 《五经正义》之时,则
更注重北朝的经学传统。具体而言,《五经正义》之旨趣,不仅在于继承南朝学术,也在于吸收北
齐、北周及隋代的经学思想。当然,在 《五经正义》成书之前,北周及隋代的经学已初步吸收了南
朝经学的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北周及隋代经学之融合南北之学的意向,实为 《五经正义》最重
要的思想渊源。
一 、 北魏以来南北经学合流的趋势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经学互有交往,此种交往主要体现为南朝学术对北朝学者的影响。当然,此
时尚未完全实现南北经学一统的局面,不过北方学者已初步注意到这种融合的必要性,并在隋代初步
实现了南北之学的整合。
关于北魏末期至隋代初期南北经学的基本特征,史家多援引 《隋书·儒林传序》“南人约简,得
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一语,以为定论。应当指出,此种关于南北学术全貌之概括,有其
精当之处,但还不够全面。我们不妨仔细研读 《隋书·儒林传序》当中“南人约简”一节的全文:
自晋室分崩,中华丧乱,五胡交争,经籍道尽。魏氏发迹代阴,经营河朔,得之马上,兹道
未弘。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播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
及齐、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 《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
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
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
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隋书》,第1605—1606页)
这段文字立论的基础,是承认北魏太和 (477—499年)之后,北朝学术不仅不逊色于南朝,反而有
所超越,所谓 “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即是此意。这一时期的北朝学术是以北魏末年
徐遵明及其门生为代表人物。以此判断为基础,《隋书·儒林传序》对南北经学好尚的具体情况作了
概括,精确地揭示了南北学术之差异,却未提及南北学术之相互影响及渗透。而 《北齐书·儒林传
序》中的相关记载,恰能弥补这一不足:
《五经正义》与北朝经学传统 ·67·
凡是经学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河北讲郑康成所注 《周易》……河南及青、
齐之间,儒生多讲王辅嗣所注《周易》,师训盖寡。(《北齐书》,第583页)
这段话描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学术的全局,即徐遵明继承郑玄,在黄河以北传播郑学;郑学在北朝经
学当中处于主流地位。而 “河南及青、齐之间”,王弼的《周易注》受到重视,只是 “师训盖寡”,
这说明南朝盛行的王弼 《易》学也在北朝流行,南北 《易》学是相互渗透的。
《北齐书·儒林传序》又提到北朝 《尚书》学的情况:
齐时儒士,罕传 《尚书》之业,徐遵明兼通之。……并郑康成所注,非古文也。下里诸生,
略不见孔氏注解。武平末,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始得费彪 《义疏》,乃留意焉。(同上)
在北齐武平元年 (570年)之前,北朝 《尚书》学以遵从郑玄为主,至武平末年,南朝的费彪 《尚
书义疏》为北方学者刘炫、刘焯所获得。费魈的《尚书义疏》属于《尚书》孔安国《传》系统,而
孔安国《传》通行于南朝。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朝学者也受到南朝 《尚书》学的影响。
在 《诗》学方面,《北齐书·儒林传序》称:
通 《毛诗》者多出于魏朝博陵刘献之。献之传李周仁,周仁传董令度、程归则,归则传刘
敬和、张思伯、刘轨思。其后能言《诗》者多出二刘之门。(同上,第583—584页)
文中指出北朝的《诗经》学者 “多出二刘之门”,所谓 “二刘之门”指以刘敬和、刘轨思为代表人
物的学派。关于刘轨思其人,《隋书·刘焯传》提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