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技术语境变迁下的动画影像艺术形式探究
技术语境变迁下的动画影像艺术形式探究
李惠芳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本文从图像技术发展的视角阐述不同技术时代动画影像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探索的主题, 由此来探析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 动画影像艺术的创作如何诠释人文议题, 构建与人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图像技术; 动画艺术;
作者简介:李惠芳 (1977—) , 女, 河北邯郸人, 江南大学硕士,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类消除外在事物对自己的“顽强的疏远性”的一种形式。正如儿童早期乐见将石子抛入河中欣赏自己的力量使水中荡起的涟漪, 艺术的实质是“人借助物质媒介, 创造出一定的形状、声音, 以显示自己本质的力量”。动画艺术作为人类借助图像媒介创造出的“动态幻觉”, 所呈现的是创作者对意识中理想化生命状态的升华与刻画, 是运用唯美的图式消除自身与客观世界疏离感的形式。在不同的影像技术时代, 动画艺术诠释不同的人性与艺术的主题, 引导人们自主意识的觉醒。
1 银幕技术时代精神的抽象表述
1895年, 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和《到达乔塔站的火车》使艺术家们意识到电影技术的创作潜力, 然而迂腐、乏味的复制性传播, 使他们摒弃单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 开始探索脱离外在世界的客观, 具有颠覆性表现形态的影像艺术形式。他们从达达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与经验, 通过多维的角度诠释动画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1.1 抽象视觉实验
先锋派绘画艺术家们以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 对图形、色彩等抽象视觉符号的解析为契机, 从听觉、味觉、触觉、动势等感知的角度来探索动态影像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共同感受。例如, 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布鲁诺·克拉与阿尔纳多·金纳“灵魂的抽象状态”的绘画探索, 便是以视觉混色法研究“绘画的时间性变化”, 以互补色形状、面积的变化测试对观众视觉生理的影响, 以组合视觉元素的形式诠释音乐和诗韵。
1.2 声画关系实验
先锋动画艺术家试图在画面中寻求音乐般“纯净的境界”, 探索画面、节奏和音色的关系。运用抽象的画面元素:形状、色彩、线条等图解音乐、组织叙事。例如, 诺曼·麦克拉伦的实验影片《幽灵游戏》中, 12个橙色V形代表幽灵排成时钟, 蓝色S形代表鬼怪成为钟摆, 白色月牙代表蝙蝠, 讲述午夜幽灵们出来狂欢, 天亮时渐渐散去;奥斯卡·费钦格的作品则兼具音乐的柔美和科学的严谨, 体现出较高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1.3 媒介形式实验
早期的实验动画中还有一些利用各种材料, 如废弃的胶片、旧招贴画、剪纸、木偶等制作的短片, 其灵感源自立体主义绘画中实物材质的拼贴形式。其中, 以列恩·雷与诺曼·麦克拉伦在胶片上直接绘制画面的“直接动画”最具代表性。动画片《彩色盒子》便是采用雕刻工具刮、擦的方式获得绘画般的笔触, 再配合跳、切的剪辑手法, 最终实现了抽象图形与音乐节奏相互交织和律动效果。
2 电子技术时代肢体的参与和介入
进入20世纪60年代, 电视中充斥的消费主义和惯例式新闻报道, 激发了艺术家反电视的影像艺术实践。以韩国裔激浪派艺术家白南准拍摄纽约第五大道的街景为开端, 艺术家开始将动态影像作为表达自我意识的介质, 以电子合成器、电路板、电视屏幕与人的参与嫁接成为艺术, 探索电子科技的人文特性。
2.1 电视语言的解构
正如艺术家白南准所强调的“拼贴艺术取代了画布, 显像管将最终取代画布”。他利用磁铁对电子影像合成器的干扰来获得扭曲的电视图像, 并通过对电路板操作系统的改造实现对电视图像的取消、移除、文本撕扯、语言文本与图像的组合等操控。例如, 电子艺术作品《电视皇冠》就是利用信号放大器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皇冠式的彩色电波。通过这种电子拼贴艺术的方式, 艺术家表达与阐释了电视影像的可控性、开放性、参与性和自由性, 以此嘲讽幽默的语态解构被神秘化、政治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电视语言。
2.2 装置语言的组建
二战后的城市重建使艺术实践逐渐走向空间化与环境化。装置与电子艺术的嫁接便是动画影像走向环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将动画影像采用装置的形式融入空间艺术中, 如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基的《玻璃上的沉睡》采用炭笔画速写制作的动画影片与装置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历史记忆;再如, 德国实验动画大师保罗·德里森创作的《四季的末日》则是将8个描绘四季情节的动画屏幕首尾相连, 来展现不同时空发生的故事, 打破线性叙事的时空模式。
2.3 数字技术时代行为的激发引导
早期的影像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