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旋律中的不和谐之音
[摘要]《创业史》谱写了一曲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赞歌,弘扬着时代主旋律。然而我们却从中听到了几许不和谐之音:在弘扬公有制、集体化的同时展现了个体劳动的美质,在人民专政有理的口号下实录了阶级异己者的合理诉求。这些不和谐之音闪动着人性的光辉,构成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消解,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关键词]《创业史》 主旋律 不和谐之音个体劳动 合理诉求
[作者简介]闫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副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柳青以《创业史》对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完成了文学描述,谱写了一曲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赞歌,《创业史》仿佛成了一张过时的老唱片,满面灰尘,蜷缩于历史的一个角落哑然失语。
可是无论时代之风如何转向,谁也无法抹去当代文学史上《创业史》这个真实的存在,这个经典的存在,你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果不抱以偏见,而是以现代人敏锐的听觉,仔细倾听这曲斗志昂扬、鼓舞人心的社会主义赞歌,我们就会在时代主旋律之中发现与时代节拍极不协调的音符,认真地注意到被革命法则所遮蔽的自然本性与合理诉求。
一、展现个体劳动的美质
作为新政权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方式,农业合作化运动不像土改运动那样翻天覆地,它是以把日常生活革命化、神圣化的方式进行的。主人公梁生宝就善于把日常生活提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去认知:“这难道是种地吗?这难道是跑山吗?啊呀!这形式上是种地、跑山,这实质上是革命嘛!这是积蓄着力量,准备推翻私有财产制度哩嘛!”正因为有了这样高度自觉的政治热情,才催生了9他在互助合作事业中发挥无穷的力量与智慧,成为表现显在主题的核心人物。但是无论作者如何提纯农村日常生活,赋予它多么崇高的政治意义与历史使命,长期以来,乡土社会传统观念中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敬意,都是根深蒂固、无法抹煞地盘结于作者的内心深处。农民对土地具有天然的依附关系,土地是农民的根,勤劳是农民的本性,一切的希望都实实在在地寄托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世世地演绎着永恒的土地亲情。他们活着要把汗洒在自己的田里,死了也要把魂葬在自己的地头。真实的农民不会像知识者那样,把土地看作一卷浩繁的历史文化,也不会像政治家那样把土地看作革命的有效工具。而柳青作为一个把文学之根深植于农村热土的作家,当然不能不与土地结下深厚浓重的感情。因此在文本中他细致地刻画了劳动,由衷地赞美着劳动,尽管这是典型的通过个体劳动实现个人发家的明证,与作者主观上要弘扬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背道而驰。
田间地头的农耕劳作是文本中很重要的场景。作者本意要表现互助合作是走向社会主义美好明天的必由之路,因此大篇幅地描绘了梁生宝为互助组买稻种、带领互助组去终南山砍竹的情节,同时也批判了各色人等的个人发家致富私念。毫无疑问,脱离互助合作的个体劳动与特定时代的政治主潮逆向而行,作者本应该将之作为私有观念大加鞭挞。可是文本中对这种个体劳动的“工笔”刻画却明显起到背离显在主题的作用。土改之后思想“退坡”的党员干部郭振山就极端热衷个人发家。他在翻身渠西面平地时“越干越起劲儿,一个人又用镢头挖土,又用铁锹往土车里装土,一个顶俩!……脱了上衣干!”插秧时“兄弟俩把裤子卷到膝盖以上,并排站在泥水里,倒退着插秧。他们赤着上身,被日头烤成紫铜色的脊背上,汗水以脊梁骨为分水岭,刷刷地向两边淌着。他们劳动着,用光溜溜的胳膊揩额上的汗珠。”那份全力投入、舍得付出的劲头不能不令人动容,心生敬意。劳动者只知道实打实地付出才最踏实可靠,而读者却品出一种只有劳动才具有的独特的美。时间已过正午,整个田里已无他人,但是郭振山兄弟俩宁肯不吃不喝也要做完活计。农民靠天吃饭,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付出巨大的体力与心血,只有在田野的劳动中他们才得到心灵的安宁和追求的满足。不用说梁三老汉这样在地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庄稼汉,就连富农姚士杰也并非游手好闲、讲究享福之辈,虽然有过剥削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个好劳力,对料理农村事务样样在行。从解放前梁生宝父子租种吕二细鬼十八亩稻地的那股劲到新社会中郭振山兄弟使出吃奶的劲劳动,这里似乎丝毫不见作者的批判之意,反而是欣赏与理解的。作者仿佛忘记了互助合作劳动的先进性而不由自主地为个体劳动辩护,以抒情的语言咏叹道:“劳动是人类最永恒的崇高行为!”对劳动的这番赞美甚至大胆到直接“混淆”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无论思想有什么错,拼命劳动这件事,总是惹人喜爱,令人心疼,给人希望。” 对党的干部郭振山专注于个人“致富策略”,作者抱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如果适逢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东风,他一定会率先以诚实劳动奔向小康生活,并以此证明:“共产党员们向庄稼人宣传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一点不假!” 可惜,这无疑又是一个剪辑错了的故事。
广大农民作为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