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扬弃问题初探
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扬弃问题初探
[摘 要]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她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如:物态的传统家居和服饰文化、非物态的山歌、天琴演唱等等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功用表现参差不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扬弃,直接关系到本地区本族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至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壮民族 传统文化 扬弃
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世代地处祖国南疆,为民族团结,祖国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安宁,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里面,这里的民族也形成了她们相对独立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弊兼具,优劣共存,可谓精华与糟粕同在,因而,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扬弃,有分析,有鉴别,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辅垫好文化底蕴。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扬弃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传统文化的对象主要是:物态的干栏式家居建筑、民族服饰,非物态的山歌、天琴,以及一些留传已久的习俗。本文以广西边境重镇龙州县为例加以探讨。
一、物态文化的影响及其扬弃问题
(一)传统家居
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群山绵延,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加上这一带地处亚热带,气候温热,多雨潮湿,植被繁茂,瘴气浓重,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了使用木料营造“牛猪畜其下,上以自处”的干栏式建筑。
关于干栏式建筑,《旧唐书地理志》载古代岭南地区“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人并楼居,登楼而上,号曰‘干栏’。”这就是从古延续到今的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各民族的传统建筑干栏式建筑。[1]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基用木桩做成,上面搭楼住人,下面则饲养牲畜或放置家具等。干栏式建筑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建筑面积,也便于看管牲畜、放置家具及杂物,有利于防止毒蛇猛兽侵害人畜以及防洪和防潮等。由于这些有利的条件,南方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得以长期存在。
由于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变化出多种形式的干栏式建筑。只不过是大同小异罢了。
在左江流域的龙州县,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亦称作高栏式或构栏式的,这里以板池屯为典型代表。经实地考察,我们发现高栏式建筑房子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放家畜家禽及家具杂物,中层住人,上层存放谷物。中层布局讲究,正中间为中堂(厅房)屏风(设有神翕奉祀祖先),后面设有餐厅及厨房。左右两厢为卧室,摆床而居有讲究。
房子由二十根柱子支撑,四周钉上经过锯成扁方的木板(均为枧木,质料上乘,千百年不腐不烂不被虫蛀,坚硬似铁)后用稻草和泥浆糊上去(每年一换),干硬坚实,能遮风挡雨,上盖瓦片。村里房子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规格不一,但排列整齐有序。房子正前方或左右两侧可充分利用空地搭上晒台,用以晒谷子,人可在其上聚坐聊天,素朴简便而又实用。
从“村容整洁”的内涵与要求上来讲,干栏式建筑有其独特之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些干栏式建筑已经有不少成为危房,急需进行维修,或者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逐渐宽容,有的已经被现代化的“洋楼”所取代了,有一些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有一些即使是传统的干栏建筑模式,但在建筑材料、整体性以及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和谐性方面,也都或多或少有现代的气息(气派)而成为“杂合型”。
(二)传统服饰
中越边境世居壮民族,有的学者也因其服饰而称之为“黑衣壮”。 第一次见于“何毛堂等合著的《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一书的出版,从学者的视角提出了‘黑衣壮’的称谓。”[2]他们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织成布匹,然后一般都把布匹染成黑色(蓝黑色)了再裁成各种服饰的,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黑衣壮”妇女的服饰,上衣是右襟,矮脚,圆领、紧身;短至脐处,下身着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腰系大围裙,裙宽且长,围裙有其特殊的作用:一是作为装饰,将围裙系上后,经过巧扮将围裙一角往上打折成三角形反系于裙头(前头),使着装更显立体层次感,人也显得活泼秀雅;二是赶圩走访亲友回娘家时,可将围裙底部向上翻卷作小包袱,用以包装衣物、针线和日用杂货等;三是在劳动时,将围裙底向上翻卷作斗形的袋子,以便容装劳动中收获少量的菜豆及零星杂粮。妇女头巾用一块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头圈,然后翻折成大棱形模样,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披至双肩上。男士服饰多被裁成短唐装,中襟开衫。[2](P.96-111。)
在左江流域的龙州县板池屯保存着“男耕女织”的传统,板池人世代辛勤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生活,这里的玉池泉养育着他们,灵巧聪慧,质朴勤劳成为他们血液里流淌着的传统美德,因而,板池屯又被称为“美女村”。村里妇女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