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关系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关系研究
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一个高度文明社会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先贤孔子认为政治的最后目标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理想社会的生动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还有早期的社会主义空想家傅立叶等所幻想的“乌托帮”社会,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理想社会的同一性质:没有强权,没有偏执,没有破坏,有的是爱、理想、创造以及兼容、平等、自由。在这里每一个体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潜能得以全面伸张。在知足的物质状态下,追求精神的富庶,求取人生的超越性意义。和平,是发自人心的和平,人生交响曲结束在这样的终曲中,是何等美事啊!然而单纯的物质发展是难达这种境界的。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只是物质的丰腴,而人们对物质的追逐是无止境的。因此,在物质导引下,人永远都是在不知足中,也就永远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感和幸福感。相反由此而导致的人的精神萎缩,内心生活的缺失,身心的无限焦虑,心与物尖锐的分裂,使人异化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零件,在冷漠的世界上流浪。人性的弱点在强烈的占有欲中暴露无遗,人生成了名利争夺的战场。自然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地球被折腾个兜底翻,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爱与理解、信任以及同情,试问这样的人生还有何意义可言?当物质的发展走到边缘便是人类的末日。“物质上的每一次‘进步’阶段总是为另一次更惊人的浩劫,带来更大的威胁”,(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305页)“人类在科学中愚昧,在发展中堕落,在忤逆自然中自掘坟墓”(詹克明《敬畏自然)哲人慧者们的论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科学技术,理性对人的精神的扼杀,对生命存在的否定,对人的异化,使社会充满着争斗、欺诈、凶残。它们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深刻原因。早在18世纪,西方哲人们就看到了这一点,叔中华、尼采、狄尔泰、康德、海德格尔、荣格等等他们经过艰辛的探索、思虑,一致认为,唯有艺术能解救,只有艺术能为现代 的心理分裂提供弥合的可能,充当社会的调和剂。因为艺术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决定了它是对存在的祝福与神话,是对人的灵性情思及生命力的看护。人生本无意义,艺术的使命就是赋予它的意义,使得人生成为可能。人只当在艺术境界中,在审美状态下才能成为本真的人。 臻达身心的和谐、静谧。而这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从教育着手,首先转变考察问题的角度。将以传援知识为目的的外化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为旨归的内化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掘自我,创造自我,让教育回归其本来的目的和方向:培育人自身、那么艺术教育就成了当然的手段和途径。
育人,是用养料加以浸润、熏陶、感染、使其内在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示,健康成长,同时,自身的那些粗鄙,低俗在长久的美的熏染中,自然的去除,实现自我的由毛毛虫到蝴蝶的转变。这种养料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祖先所倡导的“仁、义、礼、智、”这是一切国家一切社会的一切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是人的正确道路,失掉了这些国家则失去了凝聚力。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了,所以教育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培育人的品质。“传道,援业,解感”是教师的职责,而其中以“传道”为重。即是做人之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就是找回丢失的仁义之心。(《孟子》)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则主要是诗教,乐教。那时祖先们就也认识到单纯的物质发展将给人、社会自然带来的恶果,所以轻物质、重精神。用艺术对人教化,目的就是为人们建立起审美的生活方式。因为进入审美状态的人,才是身心和谐的人。在《尚书?尧典》中就记载了诗与音乐的关系及作用和效果。舜帝对掌管音乐夔的说“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客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奇伦,神人以和。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意思就是叫夔用音乐教育弟子使其成长,让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严,刚毅而不暴虐,纯朴而不傲慢。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志的,歌是延长声音的语言,徐徐呤唱以进一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八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不搅乱文字,那么神和人就可通过诗歌音乐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协调和谐。于是,发出一身“於”说,我击拊石磬,乐感百兽,它们便相率而舞。从这里我们就可看到,舜帝除了将诗歌,音乐用来作为教育人的主要手段外还将它们用来作为与宇宙生命交流沟通,以达协调和谐的途径。孔子建立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