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管理模式创新.docVIP

透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管理模式创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透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管理模式创新

透视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管理模式创新   2007年的金秋九月,迎来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十岁华诞。这个以北京的名字命名的国际性音乐节,犹如递给世界的一张用音乐制成的城市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北京,关注中国。   国际音乐节源于西方,法国、英国、美国等国举办的音乐节早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国际音乐盛会。相比之下,中国自己的国际音乐节起步晚。1998年,中国青年指挥家余隆积极倡导、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并任艺术总监。从1998年的首届到2007年的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世界瞩目的音乐盛会,既让中国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可以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成功举办,与其高效、创新的艺术管理模式密不可分。音乐节在管理模式上逐步与国际接轨,经过了“组委会、协会、基金会”三个阶段。其组织机构由具备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和管理人士组成,运用专用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联系,以奉献高水平的音乐节目和音乐的公众普及为目标,经过严谨缜密的组织工作和新颖多元的艺术管理,成功举办了十届国际性的大型艺术活动。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运作经验,为国内的艺术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值得学习和借鉴。其艺术管理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节目的创新与突破      北京国际音乐节自创办之初,就秉承了一种“节目是核心,节目要创新”的艺术宗旨,注重音乐节目的创新与突破,敢于引进、敢于创新,以推广新作品、首演作品为特色,逐渐培养出一大批特定的观众。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了较长的阶段,从2001年第四届大规模开始推广新剧目、新作品到2005年《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演出,已经在广大乐迷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看歌剧、特别是看新剧目要到北京国际音乐节,看新作品、首演作品要到北京国际音乐节,看当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也要到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首演、亚洲首演、世界首演,使观众不只是重温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的经典,还能鉴证当代音乐家的最新创作成果。其中,中国首演的容量最大,中国作品有郭文景的《夜宴》《狂人日记》,温德青的《赌命》等国外音乐节委约的中国原创歌剧搬回国内舞台。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五行》《蝶恋花》等享誉海外的作品,中国观众也是在北京音乐节才见到作品的真实全貌。德奥现代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璐璐》的中国首演及亚洲首演亮相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当时被称作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事件。令人难忘的中国首演,是2002年第五届开幕式的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和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前者开创了中国舞台单场音乐会演员人数最多的新记录,后者填补了中外戏剧交流史上的空白。2001年在北京世界首演美国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协奏曲》,将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郭文景的歌剧《诗人李白》和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周年特别委约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的《第八交响曲》,成为2007年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瞩目焦点,以其首次现场演出、演奏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感动着众多的中国音乐爱好者。音乐节十年来的节目,基本上跨越了三个阶段:从最开始的单纯引进,到中期的合作制作,到最后推出“中国概念”和委约创作作品,已经完全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国外音乐节向中国作曲家委约创作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标志着中国作曲家从个体到群体在世界乐坛地位的提升。但是国内音乐节向世界大师级作曲家委约却是一个创举。这体现了北京音乐节艺术管理的一个明确的艺术理念:世界的声音让中国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听到,并且不断加大新声音所占的比例,奋力推进音乐创作的繁荣。   北京国际音乐节领风气之先,力推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当代中国音乐作品,为当今中国现代作曲家举办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谭盾、温德青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多是通过音乐节展示给中国观众。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了叶小纲“中国情怀”作品音乐会,演奏叶小纲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四部交响作品:《西藏之光》《远方的呼唤》《最后的天堂》和《第四(长城)交响曲》。这些以中国各地不同风俗和地域景貌写成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作曲家娴熟的创作技巧、成熟的个人风格,同时更表现出作曲家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国际音乐节为中国音乐家举办专场音乐会,这在历届音乐节中尚属首次。同年,世界首演《逝去的时光》、中国首演《蝶恋花》的陈其钢作品音乐会,由汤沐海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出。2007年第十届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以强大的演出阵容、经典的诗词作品,再加上新颖的演出方式,让世界更充分的了解中国艺术的交融与多元性的统一,使人们开阔了艺术的眼光和胸怀,提高和健全艺术审美的能力。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