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恨不相逢未嫁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恨不相逢未嫁时”.doc

试论“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诗。它 细腻地抒写了女主人公依违于情感与道德、爱情与婚姻之 间的复杂情感。诗歌语言既通俗又精警。本文主要试从情 感内容方面对此诗进行解读。 关键词:张籍诗歌赏读情感内容艺术表现 张籍(约768-830)字文昌,祖籍吴郡(治所在今江 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699)登进士第,中唐着名诗人。他的诗很有 成就,尤擅乐府歌行,与当时另一着名诗人王建齐名,世 称“张王乐府”。张籍的乐府诗,无论是沿用旧题或自创新 题,都写得很好。在思想内容上,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揭 露社会时弊,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有表现妇女情思 和与友人唱和的诗篇。张籍诗作表面看来非常平易、本 色,无丝毫雕琢痕迹,但其中又确确实实融入了 在布 局造语上的大量心血,只是所有这些功夫,在诗成之后都 已浑化无迹了。与张籍同时代而稍后的大诗人白居易曾赞 赏他说:“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也称赞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 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明代学者胡震亨更是直接指出 他的乐府诗“祖国风,宗汉乐府”。现就他的《节妇吟》试 作赏读。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细腻地抒发了女主人 公依违于情感与道德、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复杂感情,最后 以驱逐自我、流放情感完成了作品颂扬贞节的主题。 全诗十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写少女的外遇, 这时的她正浸沉在爱情之中,她是属于她自己的;接着的 四句,写少女从情感的汪洋中登上了理智的堤岸,这时的 她正面对着社会,正视着道德;结尾两句是前面两部分的 矛盾统一,是自我与感情的挣扎并向社会与道德的屈从。 她同时也驱逐了自我,流放了情感。 先看前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前两句说对方:您明明知道我是有丈夫的, 却偏要送给我一对光闪闪的珍珠。这里表现的是一位第三 者的介入,是再明白不过的。后两句转而说到自己,这位 少妇有何反应呢?是坚拒,还是犹豫?都不是。且听她当 着那男子面的剖白:我感受到了您的馈赠所表示的缠绵情 意,就把这一对明珠系在了我的红罗短祅里。少女为对方 的至诚所感动,一时间,忘记了社会与家庭,也顾不上传 统道德与礼法,坦然地接受了对方赤诚的求爱表示,演出 了在封建社会里够得上是触目惊心的婚外恋的一幕。 在前四句中,我们见到的是为情感所主宰的男子和少 妇,表现的是他们各自的自我。他们爱得真诚,已到了忘 乎所以的地步。但在封建社会里,男女间的一般接触就要 受到“授受不亲”的非议,更何况背叛婚姻关系的爱情呢? 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一张无形的硕大的罗网,即使是这样一 位十分珍惜个人情感的少妇也无法加以挣脱。她终于由狂 热走向沉思,至于醒悟,不能不摆脱自我的一己情爱,正 视包围着自己的现实环境与道德世界。这就是中间四句所 表现的内容。“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说的 是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丈夫既富且贵,家有连着苑囿的 高楼,丈夫身份地位也不一般,是在宫廷里执戟的侍卫 官。这两句等于在告诉对方,自己是已有归宿的人,不再 有权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从现实环境的角度在求爱男子 与自己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界线。接着两句“知君 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大意为:尽管我知道您感 情真挚,光明磊落,然而我已是有夫之妇,己立誓侍奉丈 夫,并要与他同生死共。这就进一步从道德领域中把那求 爱的男子驱逐了出去。 结尾两句的精彩处在于:少妇在“还君明珠”时动情 地“双泪垂”,并为“恨不相逢未嫁时”而深感遗憾。少妇 最终用理智战胜了感情,而感情终于没有被完全压杀;婚 姻关系征服了婚外的情爱,而情爱仍然抬起头来。抒情女 主人公在爱情与婚姻不可兼得时,尽管选择了婚姻,但她 并不认为这是合乎理想的。从“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叹 声中,不难体察到她所向往的乃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节妇吟》的主题是在表现一位挣脱感情羁绊的少妇 向着道德与礼法的复归。她终于踏进了道德与礼法的门槛, 在这一点上,她是有资格被称作“节妇”的。但由于诗人 表现的并不是一个被传统道德彻底吞没的灵魂,而是一个 有着自我真情实感的血肉之驱,因而从纯粹的传统道德的 立场看来,这位少妇俗根未净,有欠完美,又是够不上 “节妇”的标准的。这就并不奇怪历来有人对张籍的这首 诗加以责难的原因。如明代唐汝询在这首诗后批道:“系珠 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显贵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 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 清初贺贻孙也评此诗说:“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