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的民生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蒲松龄的民生思想.doc

论蒲松龄的民生思想 本文以《聊斋文集》为主要文本依据, 具体分析了蒲松龄民生思想的内涵:在与官员的交往 中,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对害民之政,致力于防微 杜渐;悲天悯人,哀民生之多艰;全方位关心百姓日 常生活。其儒生情怀与唐代的杜甫比较相似。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文集;民生思想;聊斋志 1207.419 A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路大荒编辑整理的《蒲 松龄集》,其中《聊斋文集》收录了绝大部分蒲氏散文, 内容涉及交友、游历、生活、农事、气候、时政等各 个方面。纵观整部《聊斋文集》,题材多反映农村生活、 描绘民间疾苦,并积极为淄川一带百姓的生产生活问 题奔走疾呼,充分体现了蒲松龄的民生思想。本文以 《聊斋文集》为主要文本依据,致力于对蒲松龄民生 思想内涵的阐述。 蒲松龄常年生活在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亲眼目 睹了社会底层民众艰辛不易的生活,对他们抱有深深 的理解和同情之心,这份同情之心被他付诸笔端,成 为了政论里的建言献策、书信里的呐喊疾呼、灾记里 的痛心疾首。用蒲松龄自己的话来说,他对民生问题 的关心是“众疮痍啼饥号冻,每恨拯救无术,只此一 腔热血,可对青天” [1]211 ;而具体来说,蒲松龄 的民生思想在《聊斋文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一、在与官员的交往中仗义执言,为民请命 蒲松龄虽然终生困于场屋,但凭借着过人的才华, 在当时也已颇有声望,因而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欣赏和 尊重__小至淄川县的历任县令,如汪如龙、张嵋等, 大到朝廷重臣、文坛领袖,如王士?G等,都与他有所 往来。关于他和这些官员的交往情况,我们可以从《聊 斋文集》所收录的书信、序跋等文中管窥一二。 张嵋,字石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淄川知 县,“神姿卓迈,历事精明,下车数月,邑赖之百废俱 兴” [1]15,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淄川百姓还为他修 建了 “沈张二公祠”。蒲松龄与他交往较为密切__张 嵋到任淄川时,曾亲自登门拜访过蒲松龄,蒲松龄《与 邑侯张石年嵋》、《颂张邑侯德政序》等文,都表达了 对张嵋德政的感激与赞赏之情。对于张嵋在治县时没 有体察到的一些事情,蒲松龄也敢说、敢议,在《上 邑侯张石年嵋书》一文中,蒲松龄先是针对淄川存在 的刁讼之风提出了 “重惩而亦仁”的建议;后又提醒 张嵋“古今有忠奴仆,无忠衙役” [2]132,希望张 嵋严厉管理衙役。蒲松龄的直言不讳,既是关心朋友, 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对县官提出建议和要求。 在淄川漕弊一案中,蠢役康利贞因为蒲松龄和淄 川百姓的努力抗争而被革职,旋即投靠刑部尚书王 士?G和山东巡抚谭再生,企图官复原职。听到这个消 息,蒲松龄立马写了《与王司寇》、《与张益公同上谭 无竞再生进士》两封书信给王士?G和谭再生,痛斥康 利贞的种种恶行,请求二人不要支持康利贞重回淄川 担任漕粮经承,他在文中声泪倶下地控诉道:“(康利 贞)欺官害民,以肥私橐,遂使下邑平民,皮骨皆空。” [2] 139 “小民有尽之血力,纵可取盈,蠢役无底之贪 囊,何时填满?” [2] 140 __由于蠹役的贪婪,漕 粮被抬高到淄川百姓无力承担的高价,面对这样的暴 政,蒲松龄愤怒地用“皮骨皆空、血力皆尽”来形容 被压干榨尽的百姓。由于蒲松龄的干涉,康利贞没能 得偿所愿,但蒲松龄也为此得罪了谭再生。 对于那些平日里没有多少往来的官员,只要事关 淄川百姓的生产生活,只要确有进言的必要,蒲松龄 也会以各种方式间接上书,《与孙爻文转示吴县公》、 《又与李希梅》等都是这类文章的代表。其实,以蒲 松龄的名气和他与这些官员的交情,他大可以自荐功 名或者请求帮助,但蒲松龄没有这样做,他在信中也 几乎不提自己困顿的处境(即使偶尔提及也多是自 嘲)。总而言之,在与各级官员的书信往来中,蒲松龄 常常是就一方百姓之安乐向这些身居高堂的人积极进 言,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担起兼济天下的责任,字里行 间流露出那份朴实而又深情的现实关怀。 二、致力于杜绝“害民之政” “天下害民之政,多起于仁人也。何以故?当年 廉者创之以除民害,故为仁政;后世贪者借之以罔民 财,故成流弊也。” [2] 307 “事有似为仁人君子之事, 而宄其实,乃毫无益而大有害者,则历来各省州县禁 乘之令也。” [2] 316在《淄邑流弊》、《禁籴说》等多 篇谈论时政的文章里,蒲松龄都发表了自己对害民之 政的看法。蒲松龄认为,这些政策在制定时的出发点 往往是好的,但最后却给人民造成了负担和困扰,究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后世的贪官污吏趁机钻营, 使仁政变成了 “人祸”;二是政策本身的制定没有从实 际出发,因而在施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或者相反的后 果,也就变成了“人祸”。而生活在淄川农村的蒲松龄 与底层人民共处一域,使他能够接触真实的情形,并 就此做出深刻分析。 就拿禁籴一事来说,主事者最初的想法是通过禁 止人民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