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影响下的庐山近代建筑群及其旅游价值研究.docVIP

“西风东渐”影响下的庐山近代建筑群及其旅游价值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风东渐”影响下的庐山近代建筑群及其旅游价值研究   摘 要:近代的庐山,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作为庐山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别墅建筑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文化积淀使庐山具有了其他山岳景区无可比拟的旅游优势。文章对庐山近代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借以为深入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庐山;近代建筑;西风东渐;旅游价值   中国建筑文化的古典时期,到清代已基本上被画上了一个句号。中国建筑的灿烂的新篇章,是从清末,具体而言,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建筑开始形成。这期间大约100年的时间,中国建筑文化在不得不接受西方建筑影响的同时,踏上了新的文化历程。西风东渐,中国建筑文化一直在中西冲突与融合之中开辟前进的道路。而庐山这座千年名山,自近代起也在这股“西风”的影响下,在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和植入汇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庐山形成的近代建筑群堪称“世界别墅博物馆”,构成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代表了中国文化近代发展的大趋势,是建筑艺术中的一颗明珠、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一、“西风东渐”对庐山的影响因素   (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积弱腐败和西方的殖民政策构筑了西方文化殖民的大背景。1858年,满清政府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南京、镇江、汉口、九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大批外国传教士也随着涌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了躲避夏季炎热,这些传教士开始市到山区寻地建屋避暑,紧靠九江的庐山成为避暑的理想之地。但由于庐山不是通商口岸,不能设立租界,189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李德立以低价和贿赂官府等手段,与清政府签订《牯牛岭案十二条》,先后强行租借长冲(今东谷一带)地皮4500余亩。随后,美、法、俄等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纷纷上山租地,并成立了以李德立为主席的董事会,制定《牯岭避暑地约法》和详细的规划方案,并由外国工程师和社会学家共同主持建造。   (二)传统建筑文化危机   一向名闻天下的庐山寺庙、书院文化,延续至清末时,大都开始没落和衰败。自晋朝以来,庐山儒释道文化就名传天下,宝塔林立,鼎盛时期寺庙多达70余处,庵堂20多处,全山上下共有宗教建筑300多处。但自清末开始,时局不稳,这些建筑在战争和炮火的洗礼下已是满目疮痍。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布满危机,急需寻求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新式文化注入生机,此时西方建筑文化的植入已是大势所趋。   (三)庐山特殊的地理条件   庐山地处长江南岸,在19世纪末没有公路、铁路的情况下,庐山依靠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和鄱阳湖广阔水面,形成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这也是传教士李德立最初选择在庐山建屋避暑的主要原因之一。   庐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具山地气候特色,又因地势较高和较高的森林覆盖率(92%以上),尤其是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只有23℃,比山下九江市约低7~10℃,成为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   由于庐山坐落在湖盆、平地之间,牯牛岭东、西两谷十分平坦,面积较大,还有许多小型盆地,为别墅群的兴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此外,牯牛岭的岩石质坚纹美,地质基础坚硬,为别墅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和坚实的地基承载力。   二、“西风东渐”影响下的庐山近代建筑群特点   (一) 庐山近代建筑的开发   庐山山上牯岭地区的开辟始于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初期由于道路不通,材料运输困难等原因,建造的房屋体量均较小,为全木结构,铁皮屋顶,多是一些带有西方式样的木板房屋。   1896年,随着牯岭至莲花洞道路的修建完成,各式各样的建筑也逐渐开始在庐山地区大规模出现。由于最初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的都是西方建筑师,所以建筑的样式也都是从西方引入的。据统计,共有十余种不同的建筑式样出现在庐山,包括敞开外廊式别墅建筑、封闭式周边内廊别墅建筑、单亭敞开式外廊别墅建筑、大坡度陡屋面的别墅建筑、古堡式别墅建筑、鱼鳞板外墙轻型别墅建筑、单重和双重四坡水屋顶别墅建筑等。此时庐山地区别墅建筑群的主要特点是,基本上都是欧洲山地别墅样式,其使用功能相似,但造型却互不雷同,各个国家风格都有所体现,整个别墅区形成既别具一格,又相互协调的别墅群体。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到19世纪20年代牯岭已建成英、美、法、俄、德、瑞典、芬兰等12个国家近500栋别墅,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各异,充分体现了西方各国的建筑特色。1927年北伐战争以后,外国人放慢了建设进度,甚至有一部分外国人将别墅卖给了中国军阀和富豪。同时,在那段时期庐山成为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军事将领的活动要地,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形成了庐山的第二次建筑高潮。最初也是请西方人设计样式,建造的别墅仍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