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图人心中一座丰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图人心中一座丰碑

温图人心中一座丰碑   到温州市图书馆工作已有一年多时间了,我被温图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折服,既为自己能到这个积淀深厚的图书馆工作感到荣幸;同时又诚惶诚恐,才疏学浅的我怎么担当得起这份神圣的责任。前辈们为温图的发展呕心沥血,以近乎宗教的虔诚对待自己肩负的任务,令我敬佩不已。在熟悉馆情的同时,我也时刻感受到梅冷生馆长对温图的影响。引以为豪的镇馆之宝――《万历温州府志》,总是让我联想到瑞安塘下街头的“糖儿担”,在思索办馆理念时,“图书馆的功用,善藏还要多读;图书馆的概括,守旧还要谋新”(梅冷生《我与籀园图书馆》)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梅冷生馆长三十六年如一日,“以馆为家”的忘我精神已融入到温图的点点滴滴。    梅先生一生与图书馆结缘,在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正式成立之前,他就和薛钟斗(曾任瑞安公立图书馆馆长)一道把从驻军快要拿去替柴烧火的《永嘉诗人祠堂丛刻》的全部版片抢救下来送给籀园图书馆保管。在本馆初创阶段,他极力促成首任馆长王毓英接受瑞安黄氏?Q绥阁藏书,这是黄绍箕先生藏书,共计九千多册,虽然里面没有宋元旧版古籍,可是清代精刻实在不少。在刘绍宽馆长任内,梅先生发起征书运动,征集到吴兴刘翰怡、张石铭、周梦坡,海盐张菊生,杭县徐仲可等先生的珍贵家刻。在孙延钊馆长任内,梅冷生先生参与了许蟠云专员同刘景晨先生发起的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许蟠云专员任主任,我馆先后三任馆长在其中任职,刘绍宽先生任副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孙延钊先生任征集兼保管股主任,梅冷生先生任总务兼印行股主任。费了两年时间,把许多没有刻本的乡先哲著作抄集在一起,加以校订,送到我馆保存,共有四百余种,成了我馆至今引以为傲的特色馆藏。当时有些人不理解,国难当头,为何还要埋首故纸堆,谋这些不急之务?而先生从长远角度来看,认为“我先民精神所留贻皆在典籍,其中嘉言懿行,有一贯之传统,任百变而不离,即论一隅之书,亦有可资观感者,任其沦亡,罹于五厄,后悔噬脐,嗟何及矣”(梅冷生《郡斋征书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蕴含在历代留传下来的典籍中,我一地方的精神文化尤其反映在地方文献中,虽然时方多故,更需用力去保存,否则太平之时追悔莫及。其实在这十五年前与薛钟斗等成立慎社时,先生就想从事刊行乡贤遗著。惜因种种原因,铅椠无成。梅先生之所以不辞辛苦,完全是出于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热爱祖国之心,“为先民留精神,即为国家留元气”(梅冷生《郡斋征书记》),即为他精神之写照。    在古籍保护方面先生功勋卓著,居功甚伟。当时正值抗战高峰,一九四一年二月至一九四五年夏天历时四年半,温州历经三次沦陷。一九四一年四月第一次沦陷时,他在仓皇中将籀园部分古籍,伪装藏在籀园谷仓内,终于避过日寇之劫难。第二年七月,温州第二次沦陷,梅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不辞困苦,将善本、珍本、乡贤批注本、乡先哲遗著等都捆扎装箱,连夜运至郊外,分藏在亲戚家阁楼里,免遭浩劫。一九四四年秋,温州第三次沦陷,梅馆长组织人员将上万册善本图书辗转至巨溪严峰、瑞安高楼、文成大?N等山区。在他的精心安排下,这批古籍文物毫发无损、一本不少地保护了下来。与此同时,日寇飞机扔下炸弹,将梅先生的私家花园馀园花木楼阁财物全毁。幸运的是全家老小已经避居仙岩,安然无恙。正因为梅先生在抗战期间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舍生忘死,付出了巨大的功绩,他得到了永嘉县政府的传令嘉奖。    一九五一年春,温州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文物多被弃毁破坏,各地造纸工厂,收购大量旧书做纸浆原料,各县乡捆载来城,源源不绝;并由旧货挑担,下乡另行收集。通过糖作坊集中出售,其中不少珍本,损失甚大。先生心痛如焚,请求当局重视和抢救。如今的镇馆之宝《万历温州府志》就是先生在瑞安塘下街头的“糖儿担”上寻获的。如果不是先生的此举,这些珍贵的文物或许已经湮没无闻。于是他向相关部门递交申请书,当时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温州地区宣传部、温州市政协多方一再申请,终获批准。在政府的支持下,把戴家祥先生的“白鹃楼”、王学羲的“雪蕉斋”、张的“杜隐园”、瑞安陈黻宸的“烛见知斋”、平阳吴祁甫的“培英图书馆”及刘绍宽、项慎初、林公铎、戴炳骢等私人藏书,全部抢救过来,移交馆藏,温图古籍数量突飞猛进,骤然增加到二十余万册。而先生为此花费数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不辞劳苦。    在他的召集和保护下,温图保存了温州地区的重要地方文献,其中很多是线装形式的古籍,构成了现在温图古籍部最重要的馆藏。上述事迹主要还是致力于本地古籍和地方文献的征集和保存上。但是先生也不是固步自封、一心一意把心思全放在古籍上,反而是视野无限开阔。在一九四一年的《我与籀园图书馆》中,他写道:“对于本馆有无限愿望,要它并蓄兼收,放开肚皮大量吃进,成为一个最完善的图书馆。”针对抗战时期经费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他对这三方面的出版品非常重视,一、抗战文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