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酸蚀仿品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山玉器酸蚀仿品特征

红山玉器酸蚀仿品特征   红山文化覆盖的地域应该比考古发现的范围更大,东起辽东半岛,西至黄土高原及内蒙古,南从长城内外,北到松嫩平原,中心区域应该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辽河、滦河流域。其地有沙漠、丘陵、平原、河川、沼泽;其土质有沙土、黄土、黑土;其土性有碱性、盐性,有干有湿,不同地方所含有机质与矿物质也不尽相同,在如此广阔的区域之内,红山玉器各个地方采用的材质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出土红山玉器的玉料与所受侵蚀的状态或模样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是千件一料、千件一式。只有仿品才会出现大批同种玉料和同种侵蚀状态的东西。所以说,那种对同一种玉料或同一种沁状玉器的大批收藏,是十分危险的。   近十年来,市场上出现大批人工酸蚀的红山玉器高仿品,被很多人(包括专家名人)认可,很多人作为真品、精品收藏,其欺骗性与危害性非同小可。   人工酸蚀的红山玉器仿品,主要是模仿出土盐碱沁红山玉器的受侵特征。湖沼地、涝洼地,水流只进不出,天长地久,便形成盐碱地。在广大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祥地之内,应该说盐碱地比之广阔的丘陵地、沙土地要少之又少。因而,出土盐碱沁的红山玉器应该相对少得多。可是人们见到的貌似盐碱沁的玉器却相当多,这只能是大批的人工酸蚀红山玉器高仿品在冒充盐碱沁红山玉器真品。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一个特征为玉表布满坑疤,即满身是所谓的橘皮纹(图1―1),其出现的部位不合情理。古玉上的橘皮纹,是由于玉器在地下埋藏中受到各种物质的侵蚀,出土以后,玉表松软的风化部分因干湿变化而剥落,或经自然力(风蚀水流)、或经人工盘玩,形成由沁孔、沁坑、沁疤组成的受侵状态。橘皮纹大多出现在受侵蚀严重处,以及玉体上的钙化(风化)、瑕裂、或古代致残处。这种天然形成的状态本来是不可人为的,但是,当代人用高科技手段仿古,制造人工沁疤(橘皮纹),骗过了无数大藏家与大专家。人工酸蚀的坑疤与自然侵蚀的坑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任何自然风化、自然腐蚀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留下自然侵蚀过程中的某些痕迹;任何人工作伪的过程,也一定要留下作伪过程中的某些痕迹。我们鉴定古玉,就是要寻找并界定二者的区别。尽管氢氟酸与当代的多种强酸都有极强的腐蚀力,但是想在玉表上随心所欲地伪造出比较理想(合乎要求)的坑疤,单靠酸蚀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人造坑疤。人造坑疤,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人造坑疤以钻磨为主,酸蚀为辅。坑疤制作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一、玉表并不要求抛光磨平,凹凸不平的玉表更利于钻磨坑疤,以及孔洞(图2-2)。二、加磨圮眼或尖锐的棱角(部位);使其稍显自然(图4-2)。去其棱角有两种方法:一种为运用小型磨具在玉面上加磨,但容易留下磨痕(图3-2,磨痕在坑疤的底部)。另一种为用布轮机加磨,细润光滑(图4-1)。三、染色涂料等多种工序。四、酸蚀。酸蚀之后,还有加味、土埋等工序。几个作伪程序都不能不留下作伪的痕迹:1、疤面过大(图2-2)。2、疤底过深(图2)。3、疤棱过锐(图5-2)。4、疤坡过陡(图2-2)。这茎些特征全部是当代钻磨具所留下的印迹。鉴别坑疤或橘皮纹真伪的绝招是:运用20~30倍放大镜观察疤棱、疤坡、疤底的面上,看有没有磨痕。如果有磨痕,这件玉器的其他特征都不用再看,是仿品无疑。因为红山古玉上的所有沁凹,尤其沁坑、沁疤以及坑疤上的坡面坡底,都是古玉表面经过自然腐蚀之后逐渐松软、剥蚀而形成的凹面,凹面上绝对没有磨痕存在。人为坑疤上的磨痕的特征,就是当代细磨轮之痕:细小,短促,平行,均匀(图6-2)。它与自然腐蚀后出现的玉质纤维的纹理不同:玉质纤维的纹理纵横交错,深入玉层内部,并伴有其他沁状,人为坑疤上的磨痕在玉皮的表层,而且磨痕是平行下凹的线沟,两者的区别极为明显。      人为钻坑钻疤是运用钻头垂直钻入玉内而形成,因此钻坑的特征是:1、一般内小外阔。2、坑疤的内壁质地新鲜、光滑,无沁(图7-2)。这一点别值得注意,古玉上的心坑、沁疤之内一般都有自然腐蚀痕迹,即自然的侵蚀状态或自然堆积的侵蚀物质,而人为的坑疤内壁,玉质是崭新的,没有丝毫的自然侵蚀的迹象(红山玉器真品上也有沁坑中光洁无物的状态,但与仿坑不同)。即使有异状,也是涂抹的脏物或染色,即使有色也无自然受侵之根(图5-2)。坑疤的底面上往往有微型片状轮留下的似老唱片纹状的磨痕。磨痕经过酸蚀,尽管有的变得模糊,但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其作伪的马脚。3、坑底、坑壁上有螺旋状钻磨痕(图8-2),较大的疤面上有平行的短线组成的磨痕(图6-2)。4、人为坑疤本来就大,经酸蚀后更加硕大、平阔(图1-2、8-2)。而自然坑疤一般较小、麻密、自然,玉质坚密的更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坑疤。      人为坑疤的分布有明显不合理之处:1、一般在玉器的两个侧面较多。因为玉件摆平后便于操作钻磨具,在不利于操作的部位往往坑疤很少,甚至没有坑疤(图8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