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白鹿原》的文化悲剧建构
回眸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白鹿原》无疑是一座无法回避也难以逾越的山峰,它以跌宕曲折的叙事方略和复杂立体的情节人物画廊,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其深厚的内蕴以及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为批评家们提供了审美、评说的对象,而批评家因个性差异,批评观念、方法、标准等不同,在总体上形成了多元互补的评论格局。经过比较和归类,本人认为研究主要分别从人物形象、社会历史、艺术形式、文化四个方面对《白鹿原》文本进行了阐释与探究。
人物形象研究
对于《白鹿原》的分析,大部分文献采用人物形象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相互之间关系以此来挖掘其中的内涵,其中主要集中在白嘉轩和以田小娥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分析上,另外,还有对于朱先生、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等人物的分析,但篇幅不多,以下主要从白嘉轩和女性形象两方面进行综述:
白嘉轩形象分析
白嘉轩的文化内涵、悲剧命运及象征意义仍然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白嘉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对于白嘉轩的人物形象分析,本人认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其作为父亲,捍卫家族的身份。如王渭清(2004) 王渭清.《白鹿原》人物形象的人格治疗学意义探抽——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分析了白嘉轩和鹿子霖的人格结构,指出“君子情绪”作为白嘉轩人格面具的核心占有了他的整个人格,他本能地将个体生存融入家庭生存之中,自觉地将几千年的实用理性原则付诸于伦理道德实践。他们的人格悲剧是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于我们今天个体人格健全发展和人文精神重构具有重要的治疗学意义。莫莉(2004) 莫莉.传统父亲的理想的幻灭——对白嘉轩的原型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4(1)则对白嘉轩进行了原型解读,她认为白嘉轩是传统的“父亲”形象,他的权威是在一系列的父子冲突中树立起来的,他与鹿子霖的争斗实际上也是父子冲突的一种变形,他在父子冲突中的失败,预示了传统父亲权威的消解。他的大儿子白孝文“父亲
王渭清.《白鹿原》人物形象的人格治疗学意义探抽——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莫莉.传统父亲的理想的幻灭——对白嘉轩的原型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4(1)
另一类是侧重于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卫道者。如刘浩(2004) 刘浩.白嘉轩:《白鹿原》中的悲剧形象[J].延边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认为,白嘉轩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下的一个新的农民形象,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地暴露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和愚昧。莫莎(2009) 莫莎.浅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J].安徽文学,2009(11)
刘浩.白嘉轩:《白鹿原》中的悲剧形象[J].延边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莫莎.浅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J].安徽文学,2009(11)
以田小娥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分析
在白鹿原那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世界黯然失色,她们被笼罩在男权的阴影之下,从肉体到灵魂都备受摧残,她们的命运无一不是悲惨的。周朔(2004) 周朔.物化的存在——《白鹿原》女性生存状态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周朔.物化的存在——《白鹿原》女性生存状态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沈远川,马筱蓉.从女性悲剧看《白鹿原》文化冲突的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在众多的女性形象中,田小娥是着墨最多、引起争议最大的任务形象。被一致接受的观点是田小娥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悲剧形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典型。闫丽培(2010) 闫丽培.“飞蛾扑火”的悲剧人生——谈《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塑造[J].大众文艺,2010(6),从田小娥的三次反抗入手,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追求以及人性的嬗变,从而推出在新旧社会的更替中,她追求自由、信服爱情的梦想只能以失败告终,反抗终于成为徒劳的抗争,她的悲剧反映了整个社会女性的悲剧。但也有论者提出质疑,李咏吟(2004) 李咏吟.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沦——小娥形象的创造与陈忠实的思想局限[J].当代作家评论,2004(11)认为田小娥形象的创造表现了作家的思想局限,即作家缺乏现代生命自由精神与生命理想主义的眼光。他对田小娥的妖魅与性放纵以及由此受到的惩罚提出了质疑,认为陈忠实没有真正理解
闫丽培.“飞蛾扑火”的悲剧人生——谈《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塑造[J].大众文艺,2010(6)
李咏吟.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沦——小娥形象的创造与陈忠实的思想局限[J].当代作家评论,2004(11)
社会历史研究
从社会历史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