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劳动教育的本质反思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诙?教育从一开始就高举着改造旧社会的鲜明旗帜。 早期空 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 ?莫尔和托马斯 ?康帕内拉把劳动作为 抨击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立足点, 怒斥那些不事劳 动却徒然寄生的所谓“上流绅士”, 主张“废除私有制, 人人必 须劳动,由社会来组织一切生产和分配” [1] 。
在私有制与阶级消亡的社会发展阶段, 劳动教育是否依然肩 负改造的使命?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那里找到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劳动的概念入手改造黑格尔的主体性 哲学,而且逐步地把劳动概念纳入实践观的理论框架, 深入揭示 了启蒙运动以来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2] 马克思首先指 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体现,是人类自我生产的活动,也是最基 本的生存实践, 但私有制与分工不仅导致劳动需求异化为外部束 缚力量, 也使得劳动产品从劳动者那里剥离, 还在劳动过程中形 成了人对物以及人对人的依附关系, 进而指出“现实的异化劳动 为未来的人类解放做了物质准备” [3] 。马克思把劳动的解放, 也就是从异化劳动转化为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 与社会解放和人 类解放结合在一起, 并“科学地设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 劳动的基本样式” [4]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劳动和人的全面发 展的学说,成为我国出台教育制度、确立教育思想、制订教育目
标的指导性思想。
劳动教育必然要体现劳动之于人的存在、 之于人类社会的改 造价值, 否则既可能失去“仰望星空”的站位, 也可能失去“脚 踏实地”的品格。 劳动教育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 一是人的改造。 要通过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要能够“安抚学生的浮 躁与功利情绪, 消除学生好逸恶劳的意识, 避免道德的滑坡与人 生的颓废” [5] ;其二是社会的改造。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 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养成劳动习惯、 提升劳动素养、 提高实践品位, 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努力进取地 工作、踏实充盈地生活、和谐平等地与人相处奠定良好基础,为 消除生产方式、生产机制、认识范式、文化心理中存在的如虚化 浮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傲慢歧视等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三是学校教育生态的改造。 劳动本身蕴含着学习、 观察、探究、 思考等过程,与洞察自然、提升智力、追求真理、热爱生活、改 造实践高度相关, 是改革学校教育范式的重要突破口。 苏霍姆林 斯基之所以孜孜以求地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原因之一是他看到儿 童被传统学习方式困扰时, 敏锐地感受到孩子们“内部的精神力 量和动力眼看就要消耗殆尽, 无能为力的情况眼看就要来临, 他 们的头脑即将停止对知识的思考” [6] 。如果我们认为,导致孩 子们“即将停止对知识的思考”的教育方式, 依然在当前学校教 育中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借助劳动教育来改革学校教育理念与文
化。
二、劳动教育为何被边缘化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一直坚 持的教育方针,但略作思考就会发现,德、智、体、美“四育” 中的任何一个都可有效融入学校生活, 而劳动教育似乎一直都没 能很好地融入这个体系。人类社会的教育系统,一旦从生活与生 产实践中独立出来,成为知识(文化)传承与生产的专门部门, 劳动教育就被迫走上了“流放”之路。 面对浩如烟海且快速增容 的知识体系,要实现有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文化知识传播, 学校教育就不得不倚重间接知识传授, 最终形成了一个庞杂但成 熟的符号化运行体系,从而对具有“体知”特点的劳动教育构成 巨大排斥力。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更像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站在一边看着小伙伴们快乐游戏, 似乎偶尔的参与就会打乱同伴 的节奏。
劳动教育的这种尴尬处境,更加让我们对那些在劳动教育探 索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教育家们充满了敬意。 就我国而言,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所面临的中心任务, 大
力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教育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生 活、教育组织形式要适应生产实际、学生需要参加生产劳动等, 创造出了生动灵活、富有朝气、效果斐然的新教育模式。在外国 教育史上,苏霍姆林斯基在管理帕夫雷什中学期间, 为了 “努力 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 诗人和艺术家”, 专门拟定了 劳动教育大纲, 成立了 100 多个课外活动小组, 创造了学校劳动 教育的一个奇迹。 遗憾的是,那些曾经灿烂辉煌的劳动教育实践, 在越过特定历史阶段之后,就逐渐走向沉寂。
那么,在当前劳动教育全面式微的背景下, 究竟如何才能够 使其有机、有效、有力地嵌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真正实 现它的教育意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