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谈《歧路灯》语言的地方色彩
《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 1707-1790 )所著的一部长篇白 话小说,全书一百零八回,约六十余万言。其作者是土生土长的 河南宝丰县人, 十分谙熟中原地域的方言文化, 自觉地把它运用 到小说的创作中。正如姚雪垠所言, 《歧路灯》是用“带有河南 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冯友兰也 认为,《歧路灯》是“用方言的文学”,由于作者运用的民间语 辞或方言俚语相当丰富, 因而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不 仅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还可以为文学、民俗学研究提供借鉴。
《歧路灯》语言的地方色彩突出地表现在方言词语的使用上, 还有大量民间谚语及一些语法现象。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这些语言 现象,并略谈其语言的地方色彩。
一、河南方言词语的大量使用 《歧路灯》语言的地方色彩非常明显,主要是因为河南方言 词语的大量使用,使小说语言犹如披上了一件色彩鲜明的外衣, 因而,打开这部长篇小说, 立即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 面而来。作为一个河南人,阅读《歧路灯》文本,就好像回归故 里,历历在目,亲切自然。
《歧路灯》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语言特色最主要 是体现在词汇方面,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其中特色词语的运 用。栾星先生在整理校注《歧路灯》文本时,为之作了近一千余 条注释,据考察,这些注释涉及河南方言的有一百多条,明确标 注出“豫语”的语词有近百条。 还有很多词语只是释义, 没有明 确标注“豫语”,但在河南方言中还在广泛使用。例如:
(1)又向王氏道: “他费气哩, 姑娘只管打, 我不护短。 ” (第三回)
(2)王氏道:“你是与谁家各气来?”(第六十回)
( 3)(绍闻)说道:“我一向所做的事,也知不合你的心。 你从来不唐突我一句,你心里受屈,俱是我的没成色。”(第七 六回)
(4)老婆子道:“谁家嫂嫂有各不着小叔道理,图什么美 名哩?都是汉子各不着兄弟,拿着屋里女人做影身草。”(第一 零八回)
上述例子中“费气”就是“淘气, 调皮”的意思; “护短” 就是“为缺点或过失辩解”。 一般形容家长对自己的孩子, 别人 说自己孩子不好,自己不愿意还辩解;“各气”就是“生气”, “没成色”意为“没出息,没本事”,“各不着”就是“合不 来”的意思。这些方言词语至今还活跃在河南人民的口语中。
《歧路灯》中使用了大量方言词语,小说自刊行以来,从方 言俗语的角度研究其语言特色的成果并不少, 其中张生汉先生还 出版专著《〈歧路灯〉词语汇释》,对其中大量的比较难懂的方 言俚语进行了诠释,可以看出这些方言俚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 彩,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歧路灯》词汇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意义,也在《歧路灯》语言研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也有学 者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对《歧路灯》的语言持批评态度,陈美林 就认为《歧路灯》是运用中州地区的方言, 《儒林外史》则运用 下江官话,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相比而言, 《歧路灯》的语 言,河南地区色彩较为严重,对于中州以外的广大读者来说,在 某些情节的叙述和人物的描绘中,就不能充分领会其语言的情 趣。《歧路灯》中的“俗话”和“文言”就过多,以“俗话”而 言,“各不着”“各气”“歧差”“定帖”“盘绞”“把 牛”“白正”“放短”“老苗”, 等等,都是中州地区以外的读 者所难以理解的。但换个视角来观察,这种批评恰巧能说明《歧 路灯》语言具有浓郁的河南方言色彩。 《歧路灯》大量使用这些 方言词语, 一方面增加了小说语言的乡土气息, 让读者在品味语 言时倍感亲切, 另一方面这些地方特色的语言也成为研究清代河 南方言的重要语料。
二、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活用 《歧路灯》语言中除了使用大量方言词语外,还使用了很多 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据李逢丹考察统计, 《歧路灯》谚语 共见 150 条 194 例。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反映婚姻、家 庭及邻里关系的生活谚; 有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风俗谚; 还有关 于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宗教鬼神等方面的习俗谚。其中以生活 谚在《歧路灯》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刘畅认为这些丰富而又不失 精良的俗谚, 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的语言风景线, 也为小说的场 景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增光添色。例如:
(1)再休如此说,传出去不像个话。俗话说,亡人入土为 安。你说殡埋姑夫,极为有理,但平日毫无积蓄,全指望揭借办 这宗大事,将来家道必至亏损。(第六一回)
(2)侯冠玉道:“只要多读时文,俗话说:‘好诗读下三 千首,不会做来也会偷。读的多,多就会套。‘砍的不如镟哩 圆,放着现成不吃,却去等着另做饭?这大相公聪明的很,他 是看猫画虎,一见即会套的人。”(第十一回)
(3)夏逢若道:“贤弟呀,人生做事,不可留下后悔。俗 语说:庄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你前边娶的孔宅姑 娘,我是知道的。久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