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谈两汉简帛与碑刻书法之异同
中华民族文字的起源可上溯至数千年, 而书法作为文字的载 体,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至秦汉,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 续出现, 历史的步伐也带动着书法艺术的前行。 汉代是我国书法 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它上承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石鼓 文和秦代的金文和小篆,下启魏晋隋唐以及后世的隶、真、行、 草等各式书体。 汉初承秦制多用篆书, 后来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 和完善,特别是自西汉后期以来,篆书、隶书 、草书、行书、 楷书等字体基本定型, 至东汉书法艺术发展已非常繁盛恢弘, 这 一时期书法理论也开始萌芽, 如崔瑗 《草书势》 ,赵壹《非草书》 等。自此,书法艺术开始有序发展, 并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石刻与碑刻
碑刻始于先秦。 《史记 ?秦始皇本纪》言:“二十八年,始 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鱼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 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 立石,封,祠祀。”后仅存 《泰 山石刻》与《琅琊石刻》。《泰山石刻》刻于前 219 年,毁于清 乾隆五年( 1740 年)。
西汉初期的碑刻沿用秦制,一般以题刻称名,如《鲁北陛 石题字》、《鲁孝王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在这些碑刻 中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书法自秦篆逐渐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鲁北 陛石题字》等体势较开阔,笔法仍有篆意; 《鲁孝王刻石》是篆
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霍去病墓刻石》则多有隶书特点
东汉好树碑之风,故现存于世的汉碑多为东汉时期所刻, 在简牍和帛书发现之前, 人们对汉代的书法了解多来源于两汉时 期的碑刻和铭刻。碑刻至今仍为今人研习汉代书法的主要范本。 如传世名作《乙瑛》、 《礼器》、 《史晨》、 《曹全》、 《张迁》 诸碑。东汉初《三老讳字忌日记》 依然存有西汉带篆意隶书之风, 而至东汉末《礼器碑》则已演变为成熟的分书。
二、简牍与帛书 虽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但 在东晋之前, 人们还是习惯用简牍作为一般的书写载体。 简牍是 现遗存下来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一般来说, 人们习惯 将写于竹片上的成为“简册(策)”,写于木牍上的成为“板 牍”。“册(策)”即为数简编连而成。《尚书 ?多士篇》言,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虽然简牍早在宋代就有出土,但大量 的发现并引起重视, 还是自 1907 年至 1914 年英国斯坦因在甘肃 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等地陆续发现数百枚汉简起。近百年 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我国各地区发现数量众多的汉简, 并且直至 今日还陆续有简牍出土。
简牍书法一经问世就惊艳一时,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简牍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简牍中所记载的政治、 经济、宗教、历史、地理、 军事、文学、书法、音乐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内对于汉简书法的 研究已取得不菲成就,如王国维、罗振玉所著《流沙坠简》,劳 干《居延汉简考释》等,都对后来众多学者研究简牍提供了珍贵 的第一手资料。
两汉时期的日常书写载体出了简牍以外,还有缣帛。帛书 早在周代就已出现, 但由于其比较贵重, 故多用于王公贵族们书 写或一些特定场合的书写。 帛书由于其不能普遍使用并且不易保 存的特点, 故现能看到的仅为汉墓中出土的部分帛书, 如湖南长 沙马王堆 1 号墓《遣策》、 3 号墓《遣策》和帛书。湖南长沙马 王堆 1、2、3 号墓是西汉初长沙丞相 ?a 侯家族的墓葬。其中, 帛书《老子》甲本,尚有浓厚的篆书结构特点,但也已有一定程 度的隶化痕迹,如化圆为方、末笔重按似波磔等。帛书《老子》 乙本,结构基本已是隶书, 末笔更具波磔形貌。 可见到西汉初期, 隶书的成熟程度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以致有的学者认为, 这表明 隶书的成熟期应当从此算起。
三、碑刻与简帛书法风格差异原因 简帛与碑刻书法就其书法风格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 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书写材料的差异 简牍因其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书法风格受到书写材料的 面积影响较大,一般竹简宽度约为 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
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 3尺、2.4 尺、1.2 尺、0.8 尺等,一 简只书一行。故字写成扁方 , 使字与字之间间隔清晰,不仅节省 材料,更便于阅读。这就造就了隶书的“蚕头雁尾”、“一波三 折”的基本形态。帛与简牍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缣帛比较珍贵 , 虽属古籍的抄本,书体风格亦不一,但书艺精湛,意趣盎然…… 这些墨迹出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人之手, 用笔讲究,构形谨严而 自然灵动,线条动静相辅助,时见变化。
碑刻面积一般较简牍大许多,保存也较简帛更为完整,如 1941 年出土于曲阜城东南周公庙附近的《鲁北陛石题字》长 95 厘米,宽 42 厘米;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高 198 厘米, 宽 91.5 厘米。由于碑刻多用于述德纪事,树碑立传,祭祀等等, 故其刻写精细,装饰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