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明治时代日本道德运动的历史演变分析
摘要:在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由明治时代开始时的被冷落、被排斥到“儒学道德”的复活;又从“儒学道德”的复活到“儒学道德”的被改造利用,直至明治政府颁布以“儒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及国民道德方针,“儒学道德”在与“西方道德”的较量过程中显示出优势,甚至达到了至上的地位。明治时代后期日本对“儒学道德”思想歪曲恶用,二战后日本对“儒学道德”的利用又恢复到常态。在日本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无论是排斥、否定“儒学道德”,或者崇尚“儒学道德”,或者恶用“儒学道德”,都无法将日本的道德思想与“儒学道德”剥离,“儒学道德”一直与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密切关联。纵观明治时代日本的“道德运动”,“儒学道德”是日本明治时代“道德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的道德水平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公德曾经遭到西方人的嗤笑和嘲讽;自明治三四十年代开始,日本的道德水平飞速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特别是公德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高水平状态,受到了世界的赞誉。这些变化与明治时期日本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有关,也与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有关。而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是针对明治维新后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大量涌入而发起的。明治维新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发展,随之也出现了道德颓废的状况,于是,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中,日本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多道德主张,并出现了关于道德建设的大讨论、大争论。学界与明治政府的推动,形成了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在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由被冷落、被排斥到复活,又从“儒学道德”的复活到“儒学道德”的被改造利用,直至明治政府颁布以“儒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及国民道德方针,从而使“儒学道德”在明治时代达到了至上的地位。后来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儒学道德”思想歪曲恶用,再到二战后“儒学道德”被日本的利用恢复到常态。明治时期,“儒学道德”一直与道德运动密切关联。一、明治时代伴随“儒学道德”的复活,展开以儒学思想为基调的“道德运动”“复活”一词,从字面上看,就是死而复生之意。“儒学道德”的“复活”就是说“儒学道德”曾经在日本很活跃,而经过一时的衰落,沉入死寂,然又起死回生,再度活跃。根据记载,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就传入了日本,并且不断融入到了日本的文化之中,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曾经达到鼎盛时期,儒学中的朱子学一度成为日本的官学。在江户时代,尤其是儒学中的朱子学、阳明学在思想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故而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对江户时代的道德养成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明治维新开始时期,日本受西方道德思想的冲击,“全盘西化”的文化在学界成为热潮,于是,“儒学道德”在日本陷入被冷落、被排斥的境地,一度陷入死寂,这也与明治政府初期的有关政策有关。明治时期,政府开始实行“文化开化”的政策,出现了全面吸收西方思想的热潮,明治政府在道德教育方面,趋向于否定儒学而主张“全盘西化”,汲取西方伦理道德思想。明治五年(1872),明治政府颁布了提倡实用主义教育的“学制”,标志着日本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其内容汇集了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崇尚西方文化,汲取西方伦理道德,趋向排斥神道、儒学等日本封建文化,致使日本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的全面撞击,从而出现了科技快速发展、道德开始滑坡的局面。西村茂树(1828—1902)描述了明治初期道德颓废的状况,指出:“官吏贪贿赂,以陷谀为事,贵族富民长于奢侈,耽于淫佚,商贾以欺骗为事,农民怠惰而田野荒芜,工人作粗恶之器物,书生放荡而不修学业,妇人淫奔,盗贼横行国中,此乃道德衰废社会之状态。”明治时期的国家主义“道德运动”,虽然到明治四十年达到高潮,但是日本学界认为国家主义“道德运动”,是以明治十年儒学思想的复活为开端的,正如日本学者今井淳、小泽富夫指出:“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国民道德论’,一般指明治四十年代,和国家对道德教育的统制相辅相成的国家主义道德运动。这场风潮向上可以追溯到明治十年儒教道德思想的复活,向下一直与太平洋战争末期进行的国粹思想相关联。”明治时代初期,“文明开化时期,明治政权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明性,但随着其基础大致完成,出现了放弃开明、企图复辟的现象。明治八年(1875),明治政府制定了新闻纸条例和诽谤罪,开始全面镇压舆论。……另外,明治政府还想复活、引用儒学思想,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思想。在儒学思想的复活和变化过程中,元田永孚和西村茂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元田永孚始终坚持儒学至上主义,西村茂树则主要致力于将儒学旧物翻新,使其适用于新时代。”二、明治政府确立以“儒家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道德运动”方针随着明治“道德运动”的展开,儒学在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