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三个板块,领会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精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传承经典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体会爱国情怀,增强爱国热情。 【教学创意】 1.课前运用视频素材让学生欣赏自古至今,心系天下、矢志报国的人们,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只有心系祖国、矢志报国的人才能受人敬仰!(详见视频第6秒到第1分6秒) 2.在“赏读思考”环节,进行比较鉴赏,设计问题是“惊涛拍岸”和“把阑干拍遍”两处“拍”一样吗?设计意图为在问题的设计和追问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加深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详见视频第30分20秒到第31分55秒) 3.类比联想,联想跟辛弃疾相同命运的矢志报国的历史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课堂结束与学生齐读卢新宁的话:“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国;我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在诵读中体悟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精忠报国之人,实现了育人价值。(详见视频第39分48秒到第41分48秒) 4.板书呈现一个“国”字,用爱心图形标画“志”字,通过板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次体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心存天下、精忠报国的有志青年,实现了育人价值。(详见教学设计后附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语句,把握诗歌抒情方式。 2.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虽壮志未酬,仍矢志报国之情。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讨论探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率领区区50几人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义军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本来他可以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但是有心杀贼,无路请缨。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文本 鉴赏 (一)浅味 文本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正音: 遥岑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鲈鱼堪脍kuài 倩何人qiàn 2、再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愤慨 (二)品味 文本 1.【品读 思考】 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追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壮志难酬、世无知音 诵读指导:“无人”重读,语调低沉,读出深沉的慨叹。 再读体会壮志难酬、世无知音的感情 2.[赏读 思考] 除了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外,作者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呢?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赏析要求:分析+情感 生自主鉴赏后交流。 导引: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借景抒情) 问题1: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问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示:请大家抓住意象特点进行分析。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 点拨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虽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但心生悲情。 点拨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运用比喻,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运用拟人,写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为什么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因为“远山”是沦陷区的山,诗人借此来写自己心中恨之深,愁之大。 点拨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是说自己从北方来到江南,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抒发孤独寂寞之情。 【知人论世】 ( 适时补充写作背景,见ppt) 导引: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35岁,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做,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而且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矛盾不断。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词作。 诵读体悟: “千里”“无际”“愁”“恨”“落日”“断鸿”“游子”重读,语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