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问题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推算,全世界约有10%的人罹患不同形式的残疾或损伤。另据中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的推算,我国现有8296万残疾人口。可见,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而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残疾人应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且应该受到社会的特殊关怀与照顾。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直接造福于广大的残疾人,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文明程度。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对残疾的认识与理解
对残疾的认识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起点,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者在面向案主时做出的专业行动。
(一)从医学模型到社会模型、ICF模型
最初,人们对“残疾”的定义基本停留在临床角度:认为残疾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产生的部分或全部的身体或脑力损害,以致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显而易见,当时的人们对残疾的认识还局限于生物学维度,并从这一角度来解释此“不幸”或“令人难以接受”的处境。在这一模式下,不管是先天性的还是由后天决定的生理损伤都被看做是残疾的根源,却忽视了社会排斥性政策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人们造成的综合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医学模型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残疾现象,人们对“残疾”的认识也日渐加深。纳吉(S.Z.Nagi)是最早从社会层面弥合传统医学模式的学者,他从角色理论出发,指出残疾是因为残疾人无法契合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待,行动与社会角色问的落差致使他们贴上了“异样”的社会标签。生理或心理的功能损伤阻碍了残疾人正常的角色扮演,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残疾观”——残疾是一种病态的表现。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涌现了一批以反医学模式著称的残疾研究学者,如戈夫曼(Erving Goffman)和左拉(I.k.Zola)。至少在十几年里,他们的“少数群体”视角和“社会政治”视角启发了一大批的残疾研究和康复研究。
在这一认识论的纠正下,原有的“残疾观”受到挑战,人们开始纳入社会因素以更综合地看待和剖析残疾问题。奥利弗(M.Oliver)在纳吉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更理论化的“社会模型”(a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残疾的形成不单单是生理或心理的功能损伤,而是由更深刻的社会结构型塑而成的,它是制度歧视的复杂表现形式。英国学者克林(Colin Barnes)就曾指出,社会越是朝着高端技术化方向发展,伤残就被越多地复制和生产。美国学者希金斯也曾指出,残疾是一种社会建构,它与身体或心理特征无关。尽管后者的观点有些绝对化,但社会因素制造残疾的观点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逐渐地,社会模型残疾观开始占据主导,人们趋向于认同“残疾”并不仅仅意味着生理上的伤残,而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历史性产物。社会模型关注基于损伤基础上各种致残的藩篱,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等。由此,要解决残疾问题,就必须从社会结构层面人手——改善外在环境、完善社会制度,从社会公正的角度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在这一模型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年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模型”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模型),取代了原有基于医学模型下的残疾人分类模型(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disability and handicap,ICl模型)。ICF模型(见图15—1)的进步在于它对“残疾”的描述和测量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标准,将残疾与健康置于新的高度,整合了社会与个体的综合因素;并且它得到了191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的认可。该模型反映出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基础性配置,更需要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的携手并举,由此增强残疾人的活动能力和参与程度。
图15—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模型
资料来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roduction I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 bility and Health,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p.18.
(二)从“个人不幸”到“公共健康”模型
随着社会模型及ICF模型的提出和认可,人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在生命历程中,人类会不同程度地经历健康的衰减,即在不同程度上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0章 家庭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1章 学校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2章 社区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3章 医务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2章 儿童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3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4章 老年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5章 妇女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6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16章 医疗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17章 工业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18章 矫正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19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1章 社会工作导论.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20章 社区福利服务.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2章 社会工作发展.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3章 社会工作价值.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4章 社会工作理论.doc
-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 第5章 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