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溯之五四大危机总结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熊彼特 前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尤其是经历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之后,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更高。2022 年 3 月美联储启动新的加息周期,我们试图回溯历史、追本溯源,去探寻金融危机的历史现象、演化过程和内在机理。《历史回溯——金融危机研究系列》共五篇,根据时间脉络选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 4 个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为研究对象,前四篇侧重历史背景、成因、危机过程的研究,掌握历史事实,最后一篇为对危机的总结,侧重对危机的系统剖析、总结与预判。本文是《回溯历史——金融危机研究系列》的第五篇,对四大金融危机进行总述,通过从四大金融危机中提取的导致危机爆发的量化因子,构建了“3+2+1”监测体系,籍此对危机进行了研判。 25.0020.00 25.00 20.00 拉美债 务危机 亚洲金 融危机 次贷危机 15.00 10.00 欧债危机 5.00 0.00 1970-081972 1970-08 1972-03 1973-10 1975-05 1976-12 1978-07 1980-02 1981-09 1983-04 1984-11 1986-06 1988-01 1989-08 1991-03 1992-10 1994-05 1995-12 1997-07 1999-02 2000-09 2002-04 2003-11 2005-06 2007-01 2008-08 2010-03 2011-10 2013-05 2014-12 2016-07 2018-02 2019-09 2021-04 资料来源:,WIND 大型金融危机必有大的历史线索 大型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偶发性事件,危机的背后都是以历史背景为线索,而历史线索可能是几年前的某个事件,也可以是几十年的某个事件,更可以是几个事件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点在推演中非常好理解,只是在危机爆发之前,人们常常忽视历史线索的影响,只有等到事后才恍然大悟。下面我们对 4 大金融危机的历史线索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拉美债务危机的历史线索 拉美债务危机的过程详见《历史回溯之一——拉美债务危机:资源国因何成了石油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拉美债务危机的历史线索是上世纪 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的两大石油危机、西方经济体大滞涨和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的美国进入“沃尔克时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体系风雨飘摇,但同时美元的发行失去了双挂钩的硬约束。两大石油危机的爆发,让产油国积聚了大量的石油美元,而这些石油美元最终流向了西方金融机构。同时在 70 年代大滞涨发生之前,以及大滞涨时期,凯恩斯主义是当时的主流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认为高通胀和高失业不可能同时存在,当高通胀和高失业同时发生时,凯恩斯主义会牺牲前者,去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而把高通胀归因于供给因素造成的,认为一段时间后通胀自然就降下来了。因此当时普遍思潮是“渐进式”收紧货币政策,一旦通胀上行压力缓解,流动性的闸门将再次打开,最终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胀抬升上始终滞后,而在刺激经济上则持续领先。因此 70 年代尽管高通胀,但流动性并不紧张。 充裕的流动性让西方金融机构把目光看向了拉美地区,此时的拉美地区经济正快速发展,低储蓄率的人文习惯让拉美地区缺少资本积累,加之存在一些腐败现象,面对实际利率为 0,甚至为负的资金天然缺乏抵抗力。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拉美地区的外债规模开始急剧膨胀,1973 年拉美地区外债余额才 490 多亿美元,到 1982 年数值激增至 3100多亿美元。在债务激增的背后还存在两大线索,一是浮动利率负债提升,初期拉美地区外债浮动利率占比仅 20%,后期上升至 50%;二是短期外债在 1979 年之后飙升。 1977 年,全球通胀压力再次抬升,1978 年底到 1979 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0 年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本就已存上行压力的通胀而言无异于火烧浇油,美国 CPI 同比增速超过 13%,英国 CPI同比增速接近 18%。1979 年 8 月,沃尔克取代米勒担任美联储主席,美国进入“沃尔克时刻”。沃尔克一改常态,对通胀采取“零容忍”政策,实行了激进的紧缩政策,收紧货币供给,上调折现利率,1980 年 12 月美国联邦利率最高升至 22%。最终沃尔克以美国经济 1980 年和 1982 年两次陷入负增长为代价,成功控制了通胀,1982 年美国 CPI 降至 6.2%,1983 年降至 3.2%,

文档评论(0)

535600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01042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