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博物馆馆藏彩绘马铃薯仕女俑赏析.docxVIP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彩绘马铃薯仕女俑赏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彩绘马铃薯仕女俑赏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唐朝的强盛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 也在于其开放性和对文化上的包容, 尤其是开放的风气。唐代西域女性的服饰妆容,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呈现了风格各异的风貌,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本文通过对新疆博物馆馆藏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两件彩绘骑马仕女俑的妆容、服饰等方面的阐述, 让我们从中领略唐代时期居住在西域的女性之美。同时, 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自由。 一、博物馆里邂逅千年时尚 在新疆博物馆历史展厅唐代部分众多文物中, 两件泥塑彩绘骑马仕女俑尤为吸引人的目光。这两件彩绘骑马仕女俑一件是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葬出土, 仕女五官端庄秀丽, 头戴帷帽, 左手持缰绳, 端坐在马鞍之上, 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另一件是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 形塑仕女骑着一匹红马, 仕女肤白唇红, 头戴垂纱帷帽, 纱笼半遮半露, 颇有风韵。看到这里, 我们似乎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千多年前的高昌城, 时逢初春, 景色宜人, 几位时尚的唐朝女子戴着垂纱帷帽, 骑着骏马缓慢前行, 仕女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 而不远处的亭台下, 一位体态雍容的贵妇正专心致志地下着围棋…… 二、神秘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 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首府、京都”, 这个有着“高昌的历史活档案, 吐鲁番地下博物馆”之称的古墓群位于吐鲁番高昌北郊的戈壁荒滩上。墓葬中以汉人为主, 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 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埋葬的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 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 属于高昌国的公共墓地。墓葬年代为西晋到唐代中叶 (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初) 。 阿斯塔那地貌为火焰山南麓戈壁。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 降水稀少, 极端干燥。 三、阿斯塔那出土女俑的特点 1、烧造特点:吐鲁番曾是唐代西域东部著名的中原文化传播中心。正因如此, 中原汉地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显著的, 其中彩绘泥俑就是汉文化在这里传播的形式之一。吐鲁番出土的彩绘俑以泥塑为主, 这种彩绘俑既是唐代俑像艺术风格西传的佐证, 也蕴含并体现了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阿斯塔那出土的泥俑没有经过任何烧制, 完全是用泥巴塑好造型, 绘上各种颜色及纹饰, 放置于墓葬中自然风干形成的;而内地其他地区出土的俑多为烧制而成, 这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干燥少雨的特殊气候有关。 2、绘画特点: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俑类, 不但数量众多, 品种各异, 而且色彩斑斓, 质地也有所不同。其中木俑和泥俑又别具一格, 大放异彩, 令人瞩目。阿斯塔那出土的泥俑在塑造中大多的是服从绘画的法则, 极尽“绘”事, 少对“体”予以表现, 所以与其说是“塑”, 莫如说是“画”。比中原俑像更符合“三分塑七分画”, 对俑像的表达不以做一个纯粹的雕塑为满足, 大量借助绘画中的线条和色彩来划分形体结构和体积过渡, 以线代塑、借色托塑, 不做深入的空间处理。 3、造型特点:许多阿斯塔那早期泥塑俑造型古朴, 轮廓写实, 略显笨拙而古老, 但正是这一切构成了阿斯塔那出土泥塑艺术的古拙美。这些俑类是我们研究古代葬俗、民族、服饰以及生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 并成为我国泥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西域地区的泥塑题材广泛, 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各类作品既受当时佛教、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又结合本地的特点而精心制作, 也是唐代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再创造而产生的艺术珍品。从工艺上表现出唐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 从色彩搭配上反映出其特点和审美观, 别具一格, 是研究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反映出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明。 四、阿斯塔那出土骑马仕女泥俑的基本装扮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历史发展时期,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志的服饰文化也大放异彩, 尤其是女子服饰华丽纷繁, 妆饰新奇独特远远超过前代。当时的西域, 在唐朝政府的有效管理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服饰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反映唐代西域女子生活面貌的泥俑艺术作品丰富多彩, 前所未有。 1、发型:在发型上, 唐代女性的发型种类十分繁多, 根据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出席的场合不同, 发型都是不同的, 比如云髻、螺髻、反绾髻、三角髻、刀髻、回鹘髻、乌蛮髻、双环望仙髻、半翻髻……细细数来, 有近50种发型。而这两件骑马仕女俑的发型并不繁复, 应该为直接将头发梳成发髻, 固定在头顶, 这样更方便帷帽的佩戴。 戴帷帽是西域女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