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市四会声的语音特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州市四会声的语音特点 连州市(区级)位于广东省西北角,五岭以南,北江支流(小北江)上游。连州市从西汉高后五年(前183年)立县至今已经接近200年,是广东省汉语方言最为复杂的县市,汉语方言主要有粤北土话、客家方言、粤方言三大类。连州市的粤方言有两类,一类是市区通行的“广府话”(或称“白话”),与广州话相差不大,是近代以来从广州等地“移植”而来的,并非本土的粤方言;一类是分布在原清水、西岸、附城、麻布、龙坪、西江等乡镇的本土粤方言,当地人自称为“四会声”(外界也称为“四会话”),《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归粤语勾漏片,内部口音差别不大,与粤西、桂东勾漏片基本连成一体。2003年,清水镇并入西岸镇,附城镇并入连州镇,麻布镇部分并入龙坪镇,部分并入保安镇,“四会声”的政区地理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詹伯慧、张日升主编的《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4)提供了粤北地区10个县市粤方言的字音、词汇和语法材料,其中就包括连州(原连县)的清水“四会话”。张晓山曾经根据上述清水“四会话”的字音材料,并与广州话作比较,全面地分析其语音特点。 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把连州市的本土粤方言称为“四会声”而不称为“四会话”。近来我们得有两次机会对西岸镇石马村石正自然村(原属清水镇)的“四会声”进行调查(万波曾参加第一次的调查),发音合作人是:(1)谭桂仙,女,1938年生,小学退休教师;(2)谭增国,男,1941年生,西岸镇粮所退休职员。两个发音人是姐弟关系,口音基本相同。我们调查的结果与詹伯慧、张日升主编(1994)、张晓山(1994a、1994b)都有所不同。下面的字音材料除了特别说明,都以我们的调查所得为准。上述“四会声”最显著的语音特点是古精庄知章组今读属于三分的类型,特别是古知组三等字的白读层读如端组t类,这在粤方言中非常罕见,反映了粤方言声母系统的一个古老的历史层次。鉴于此前学界尚未有人专题报告过这种类型,也未曾论及这种类型之于粤方言语音史的重要地位,故本文专门作一个个案的调查研究。下面先描述“四会声”的声韵调系统。 一、 押韵输入系统 1. 母语23,包括零辅音 2. 元音51 3. 9 二、 广州话的声韵 张晓山归纳连县四会话(即本文所说的连州“四会声”)的声母特点,其中谈到两点,一是有两套塞擦音、擦音声母,即古精组读为ts、tsh、s,古知、庄、章组读为ts、tsh、s,彼此对立;二是古知、澄母有一部分字读为t,与广州话相同,但广州话古知、澄母读为t的只有少数几个字,如:爹知tε55、秩澄tit22、、琢知t?k33、啄知t?k33,连州四会话读为t的字要多一些。对此我们提出两点质疑: 第一,根据我们反复的听辨,连州“四会声”中古知、庄、章组(知组三等字的白读层除外,详见下文)今读的音值实为南方方言更为常见的腭龈音(palato-alveolar),即通常所说的舌叶音、∫(称为舌叶音是就其主动发音器官而言的),而非卷舌音,因为这组音的主动发音器官明显是舌叶而非舌尖。 第二,广州话中古知、澄母读为t类的那5个字大多不是口语中的常用字,需要一一辨正。“爹”一般只用于“爹哋爸爸tε55ti21”一词中,而该词是从英语daddy借用的,“爹”读tε55也很有可能从普通话折合而来;“秩”一般只用于“秩序”等文化词中,连《汉语方音字汇》都没有收录,况且韵母it跟质韵直一切不合,可能是仿照同声旁的“迭徒结切”而来的;“瞪”口语中根本不用,《汉语方音字汇》也没有收录,可能是从声旁“登”而得声的;“琢”《汉语方音字汇》也没有收录,韵母?k不合竹角切,可能是仿照“啄”的读音而来的;“啄”在口语中读t?Ч55,麦耘、谭步云指出:“此与普通话的‘啄’字义一样,但读音相去甚远。此字书面语音t?k3带约切。”72韵母?k既不合竹角切,也不合丁木切,万波、庄初升认为其语音形式来自摹声的可能性最大,其实与本字问题无关。 在上述问题上,今天的连州“四会声”与广州话有两个不同的特点: 第一,古知组三等字的白读层读如端组t类,如:猪?t?y、知?tue640i、锤?t?y、槌?t?y、朝今~?tiu、沉?tue640n、转~来~去tyn?、尘?tue640n、胀tyoЧ?、长~短?tyoЧ、肠?tyoЧ、着~衫tyok?、竹tok?、虫?to?、重轻~?toЧ。尽管字数已经不多,但是非常重要。 多种证据表明,早期的广州话也有ts、tsh、s和、∫两套塞擦音、擦音声母,古精庄知章声母的今读类型属于二分型。彭小川依据清乾隆壬寅年(1782)版的广州话韵书《分韵撮要》,归纳其声母特点,明确指出:“书中除了‘师史四’韵外,其余各韵部中声母属精组的字绝大多数都与声母属知、章或庄组的字对立,分列不同的小韵。”136万波、甄沃奇依据英国传教士罗拔·马礼逊(Robert Morris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