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峰县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docxVIP

甘肃西峰县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西峰县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 洛杉矶高原现代土地的发育主要表现在积极的地形位收缩和消极的地形位扩张上。正地貌萎缩是侵蚀作用的结果,其中沟状侵蚀占据了整个侵蚀过程的主导地位。董志塬作为最大的黄土塬,大量发育的现代侵蚀沟深入塬面,已经造成塬面的进一步缩小。研究历史时期董志塬的萎缩幅度,首先需要研究现代侵蚀沟的发育情况。即通过足够数量的样点沟谷复原研究,得出其发育的各项参数值,计算出塬面的萎缩速度,再将历史时期董志塬的塬面状况予以复原。甘肃省西峰区彭原乡古城遗址附近的彭原沟及其支流,就是复原研究董志塬历史地貌的一个样点。 史念海先生曾对彭原沟的发育有过研究,但只限于彭原沟支流背阴洼沟南岸的一个小毛沟1。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将对整个彭原沟流域进行复原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古城遗址推测沟谷初始发育的年代上限,再利用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计算出其初始发育年代,将两种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最后结论。通过这项研究,期望对历史时期董志塬的地貌演变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一 流域、城市区 在董志塬中部、今庆城县城西南50km、西峰城北5km、鄢旗坳东部,有两座古城遗址。一座位于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行政村庙头嘴组(GC1),位置偏北。一座位于彭原行政村南庄组(GC2),位置偏南。 古城遗址所在属于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地人称湫沟)流域,环绕遗址周围的沟壑,是彭原沟的支沟和毛沟。就今天地形而言,遗址所在地四周均已深沟环绕,平坦地面所剩不多,基本相当于古城面积或稍大。庙头嘴遗址仅西北部留下了150m宽通道与董志塬相连,南庄遗址西部与董志塬相接处宽度也不足500m。相距仅2500m的两座古城遗址之间,现在横隔两道深沟,一曰大杜坪沟,也称跟集路沟,一名背阴洼沟(图1)。 这些沟谷汇集到彭原沟,彭原沟汇入米家川(不同河段有不同名称,这里只列举了一个),米家川汇入盖家川,盖家川东南流汇入了马莲河。沿马莲河河谷,直接可达宁县(古宁州)。上述河谷地带明显是前往宁州的古道2。向四周辐射的每一个沟头的一端,也都与今天的市镇或较大的村庄相连。 从现在形势看,此地缺乏建城的区位优势。古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城初期的地貌形态与今天不同。通过对古城遗址考证,确定其兴废年代和原因,是复原其地形原貌的首要工作。 二 对遗址的研究 1. 城墙地面分布 位于今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行政村庙头嘴组。古城呈四方形,东城墙基部的一小段和南城墙基部的大部分尚能看见,西城墙未能找到,北城墙及部分城内地面则已陷落路坳沟西向支沟内。经GPS手持机定位,城墙东南角位于N35°47′55.9″,E107°37′55.8″处,其基部一直保留至1970年代。根据村民回忆的位置测量,城墙根部宽17~18m。就残留的部分城墙看,其夯层厚5~12cm。 考察发现的诸多证据,都能证明GC1是汉代城址。 1 格兰文化各品种、不同建筑胶质材料和瓷器 从出露的地层剖面看,耕作层厚0.9m,文化层厚约4m。文化层内含有炭屑、牛骨、鸡骨、细砾石和大量建筑残件、陶器碎片等,建筑残件以大型绳纹板瓦为主,器物碎片具有汉代特征,与地面散落的基本一致(图3)。李家寺行政村村部附近出土的窖藏青铜器,也具有汉代特征(图2)3。 文化层大面积含有气孔,无二次筑城迹象。 2 路提出的路现代文化地下状况 GC1东、南界可以找到残存城墙,但西、北界不易确定。 城北的路坳沟西向支沟,与GC1有关的一段,沟宽介于90~180m之间。其南岸沟边有一条乡间土路,路面宽5~10m不等,道路上散落大量瓦陶片。瓦片皆背侧绳纹、内侧粗布纹,为典型汉代之物,陶片也具有明显汉代特征。图3所示陶器口沿,质地黑色,折肩侈口,口沿有彖轮刻画痕迹。外部光滑,内部有砂土痕迹。 沿此路向东,大约在N35°47′59.9″,E107°37′54.3″处,道路南侧土坎上有一豁口,土质松散,内含大量板瓦、巨石,文化层厚3m左右,再向东即变为生土。此处当为东护城壕位置,壕宽12m。壕西侧有一高约2.5m的生土垄,导致此处文化层呈峰状弯曲,可能为东城墙基部。这个位置与前述的城墙东南角基本处同一直线上,更好地确定了GC1东界。 密集分布的建筑残件和各种陶器碎片从道路向其北侧的沟坡延续,直至现代V型侵蚀沟边缘,文化层厚达10m。充分说明路坳沟南坡曾经就是城内部分。 为了进一步确定城北界线,笔者等考察了路坳沟西向支沟北岸。现在的路坳沟西向支沟北岸是黄土平梁地貌,介于其北侧的枣嘴沟和南侧的路坳沟之间。梁上地面虽散落汉代瓦砾,但未发现汉代文化层,只有魏晋地层。 另外,梁上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图1),从路坳沟西向支沟北岸开始一直向北延伸。除枣嘴沟处大约有15m中断、梁上的胡同被填平外,枣嘴沟北岸的胡同,依然是当地一条较为重要的道路。胡同中出土了大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