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始之音的来源
“正始”是指三国时期的第一个皇帝(240-249),也就是曹国齐王曹芳上台时使用的第一个年份。这一时期是曹玄集团和司马集团之间的斗争时期。思想和文化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混乱。王弼、何彦、夏侯轩等易学人物,以及以成龙、肖康为代表的“竹林七仙”,与建安市隔代一起出现。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素以清幽玄远、风采独具构成中国文化史的独特风景, 后人往往用“正始之音”来称呼。②而围绕着“正始之音”的评价之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主要集中在能否用它来指称文学, 抑或专指正始玄学。
本文认为, “正始之音”是诞生于三国时魏国中期至后期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 它以远大遥深、兴寄幽缈、思致与抒情相结合为特点, 涵盖玄学思辨与诗文创作, 彰显出正始士人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境界。因此, 要揭示这种精神文化特质, 除了从概念上进行辨析外, 还须进行综合的研究, 要找到正确的途径, 即要从士人主体入手, 结合时代来分析其成因。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正始之音”进行历史溯源与总体把握, 有鉴于此, 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 先秦时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正始之音”作为魏晋时代出现的特定思想文化思潮, 融文学与哲学为一体, 其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始于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轴心年代, 中国文化的早熟在先秦时代表现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正始之音”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人生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这一点在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中可以找到源头。其中最主要的有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以及战国时代的屈骚精神, 这诸种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 构成了“正始之音”的基本来源。
(一) 嵇康所处的时代
以往研究“正始之音”的论著, 大都强调老庄与玄学对于“正始之音”的泽溉, 这其实是表面的看法。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出:“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这段话大体上指出了儒家的出身与后来的变故, 儒家思想以人格建设为底蕴, 延及社会人生。两汉儒学过分强调政教功能, 知识分子将其作为博取功名的器物, 原始儒学逐渐失去灵魂。
汉魏以来, 随着政治的变故与社会动荡, 原始儒学的一些精髓反倒彰显出来, 正如孔子所说:“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在动荡的年月中, 人格精神的坚贞是支撑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在“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阮籍、嵇康的人生经历与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儒家人格精神的底蕴。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曾深刻地分析道, 阮籍这样的名士“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 (P513)。阮籍曾作《孔子诔》, 称颂孔子:“养徒三千, 升堂七十。潜神演思, 因史作书。考混元于无形, 本造化于太初。” (P195)阮籍受父辈影响, 早年饱读六艺经书, 追求建功立业, 《咏怀诗》中自叙:“昔年十四五, 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 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 登高有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今自嗤。” (P265—266)这明显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转变经历。问题在于, 阮籍服膺老庄之后, 是否与儒家思想诀别?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阮籍一直与司马氏集团虚与周旋, 他内心的痛苦始终没有泯灭。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构成了他一生的矛盾与思想的特点。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支持, 那么他可能会变成郭象那样油滑混世的人物。南朝颜之推在《五君咏》中曾叹:“物故不可论, 途穷能无恸?”可谓道出了阮籍始终无法摆脱的内心痛苦。
嵇康的思想也是如此, 他本家世儒学。《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王粲传》注引其兄嵇喜的《嵇康传》:“家世儒学, 少有俊才, 旷迈不群, 高亮任性, 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臧荣绪《晋书》亦称嵇康“幼有奇才, 博览无所不见”。对于嵇喜所言“家世儒学”这一背景有必要加以强调, 嵇康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应该有儒学教育的基础。其父嵇昭曾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 《晋书·职官志》记载, 汉魏以来治书侍御史之职“掌律令”, 即掌管文牍律令者, 嵇康之父应受过儒学教育。另外, 从后来嵇康早期论说文中, 如《释私论》、《明胆论》、《声无哀乐论》等引儒学经典来看, 足以说明其“家世儒学”的可能性。嵇绍在《叙赵至》一文中曾记载嵇康在年轻时曾在洛阳太学中抄写古经。嵇康在因吕安事蒙冤下狱时, 给儿子嵇绍所写的《家诫》中告诫儿子:“人无志, 非人也。但君子用心, 所欲准行, 自当量其善者, 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 则口与心誓, 守死无二, 耻躬不逮, 期于必济……若夫申胥之长吟, 夷齐之全洁, 展季之执信, 苏武之守节, 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 安而体之, 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