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的起源与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蚕业的起源与发展 安徽以安庆和徽州的名字命名。长江、淮河横贯本省中南,地形大部为平原。南部虽有丘陵起伏,高度很小。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树木蕃滋。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相当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古老的蚕区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利用家蚕的丝绸之国。大量考古实物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丝绸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菱形花纹的文绮和绚丽的刺绣,已有了能具备提花的织机。《豳风广义》载:“黄帝元妃西陵氏,始为室养蚕,煮茧绎丝,制衮冕,绣九章,定仪度,别尊卑,垂衣裳,而天下治。”这个关于嫘祖的传说,说明我国蚕业的开端当不迟于黄帝时代。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桑土既蚕,九州各篚所织,丝之织者六。”上述记载见于《左传》和《禹贡》。涂山在我省怀远县(一说在浙江绍兴),怀远即古当涂县,曾为侯国,是禹凿涂山导淮处。在这里九州内的部落都向禹进贡,其中六个州的贡物是丝织品:“兖篚织文,徐篚玄纤缟,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纤纩,青篚檿丝,扬篚织贝1。”安徽地跨豫、徐、扬三州,因此,奴隶社会的初期安徽也已有了蚕业生产。其时徐州既能贡献黑色薄绸,织制技术相当高超,安徽亦必受其影响。 商朝曾有一段时间建都于亳县:“伊陟相大戊,桑生亳。”(《蚕桑萃编》)。伊陟是伊尹的孙子,当时的名相,重视农桑生产。至战国时“吴(江苏)王僚,因边邑处女与楚(安徽)边邑之女,争界上之桑而伐楚”。为了保护蚕桑生产而引起战争,可知重要。“后汉汝南尹昆为汝阴(阜阳)功曹令,新到官曰:‘园中有桑以食蚕’”。后汉时阜阳一带已是蚕桑生产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九月,桑再葚,刘玄德军于沛(现江苏沛县),年荒,军士以为粮。”桑椹能供给军队当口粮。桑树之多,从而可测知当时的养蚕业。淮北一带群众爱栽乔木桑,是有其历史习惯的。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唐代白居易《红线毯》一诗,描绘了当时宣城蚕业兴盛的情形。白居易在淮北符离多年,路过丰县(现属江苏)还写有《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北宋欧阳修在滁县作太守时,所作《咏雪》诗中有:“冰连谿谷麋鹿死,风劲野田桑柘折,……”(清《滁州志》)证明北宋时期滁州的田野间桑柘相当多。宋室南迁,两淮蚕桑受到破坏,因而在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有“劝两淮良种桑”的记载(《蚕桑萃编》),《农桑撮要》是元鲁明善(1314)任寿阳(现寿县)郡监撰写的;元朝对农桑生产相当重视,王祯《农书》更是一部大型农书。王祯是是山东人,在《农书·农桑通诀》部分,从养蚕用具、饲养技术到浴种时间多取材於南方。这与他在安徽旌德县任县尹数年提倡蚕桑生产有关。从上面这些史料来看,安徽地区显然有蚕业生产的基础。 朱元璋做了皇帝(1368),便从其老家“淮、徐收桑籽二十石,命种在湖南辰、永、宝、衡(即现在的沅陵、零陵、邵阳、衡阳)一带,数年民获大利。”(《蚕桑萃编》)亦可见明初淮、徐一带蚕桑是相当发达的。但这一带桑树向来都是乔木桑,叶小,产叶量也少。“正德年间(1506)泗州(泗县)知州汪应轸劝课蚕桑,去浙江买桑植之。”当时交通不便,为了改良桑树品种,不惜长途跋涉,远去浙江购买湖桑。明嘉靖时蜀人卢锦,在天长县为官时有诗:“桑柘围墙草结亭,盍簪同此咏青青……。”(《天长县志》)明朝天长县已有蚕桑生产。清《滁州志》:“明向无蚕,乱后养蚕颇多,每年可出茧四千觔。”清《凤阳府志》:“凤郡地跨长、淮……五谷之外宜蚕桑,凤阳自古号称蚕府,丝枲利冠诸郡,凤绢寿绸,致泽可喜,犹古之遗制。”江淮之间很久以前就是蚕桑生产的地区,凤阳产的绢,寿县产的绸,不仅漂亮,而具有古色古香的风格。 绩溪是安徽的重点蚕区,清道光初(1823)沈练在绩溪县任司铎时,在学舍墙外隙地遍植湖桑,他的妻、子、媳都参加养蚕、缫丝。绩溪群众自发地向他学习。他除亲身传授技术外,又编了一本《蚕桑说》,不久沈秉成编的《蚕桑辑要》问世,他又参照编成《广蚕桑说》,刊行於徽州地区。光绪二十二年(1896),皖南太平县知事黄某在该县发展蚕桑,並指示该县富有经验的养蚕能手赵敬如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编写了一本《蚕桑说》,此书流传于皖南一带,在生产上起过指导作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合肥一带发展蚕桑,方鞠人曾编了一本《蚕桑提要》,以适应群众需要。 自鸦片战争以后,我省蚕业和全国一样,破坏很大。这时好多有识之士,为挽救垂亡的蚕业,开始积极兴办蚕桑学校,学习科学的蚕桑知识,培养蚕桑人材。1897~1900间,安徽凤阳柞蚕传习所、安庆蚕桑讲习所、阜阳蚕桑学堂等相继建立。但终因清廷政治腐败、官僚漠视,以及经济上的不振,蚕业生产並无多大起色。 民国以后,蚕业生产无人扶持,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