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周归宁礼俗的形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商周归宁礼俗的形成 总之,周朝的“桂宁”礼俗表明,已婚女性应回家看望父母。文献所见最早记载“归宁”礼俗是在《诗经·葛覃》,其言曰:“归宁父母。”毛传:“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277正是对“归宁”礼俗的说解。因此,“归宁”礼俗可谓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就这一礼俗的存在状况及其历史流变而言,前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除了清代学者对“归宁”礼俗有过一定的论述外,近现代学者的研究较少涉及此处,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不揣浅陋,现就周代“归宁”礼俗的存在及其变迁进行考察,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 惠氏之注文“归宁之意” 《诗经·周南·葛覃》卒章记:“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277此后,这种“归宁”的观念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到清儒时却受到了有力的质疑。 清儒对此处“归宁父母”之“归宁”的质疑又各有千秋:一种观点以为,“归宁父母”之“归”字为嫁归之归,归宁之说为非。首发其端者为惠周惕,主要依据如下:其一,《葛覃》之诗曰:“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言女子之適人者有省父母之礼也。《泉水》、《蝃蝀》、《竹竿》之诗曰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言女子之適人者,不得复省其父母兄弟也。两者牴牾。其二,《春秋左氏传》曰:“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赵匡曰:“诸侯之女既嫁,父母存,则归宁。不然,则否。”《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礼也。”又各自为说。其三,《昏礼》、《昏义》皆无载归宁之礼俗。其四,《春秋》庄二十七年冬,书杞伯姬来。左氏曰,归宁也。杜氏曰,庄公女也。庄公在而伯姬来,则正与归宁之礼合,而《春秋》何以书而讥之?以此知归宁之说非也。其五,《春秋》桓三年,书齐侯送姜氏于讙;庄二十七年,公会杞伯姬于洮,皆讥也。齐僖于姜氏,魯庄于伯姬,父子也。父之于子犹不可送焉、会焉,况女之来归于父母乎?以此知归宁之说非也8。 笔者以为,惠氏之说虽辩,然其曲解文意及臆测成分较多,实不可据。如在文献的解读上,《泉水》及《竹竿》之诗曰“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其意只谓女子有嫁人之道,并未说女子“不得复省其父母兄弟也”(即无归宁之事);再如,庄二十七年冬,《春秋》书杞伯姬来。《左传》于此条下记曰:归宁也。正与归宁之礼合。惠氏不信《左传》,却谓《春秋》书而讥之,实属臆想之词。而在方法论上,不能因为文献记载中的抵牾现象及《昏礼》、《昏义》中没有记载就可以因此而否认归宁礼俗的存在。对此,胡承珙《毛诗后笺》亦曾辨明其非:“惠氏《诗说》谓古无归宁之礼,毛诗因左氏而误,……至归宁之礼,《正义》历引《左传》、《丧服传》等,证据明白,固不得谓为非礼。” 另一种观点虽然认为归宁之礼俗是存在的,但具体说法又各不相同。胡承珙《毛诗后笺》以为,“归宁父母”之“归”字为嫁归之归,但“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此古礼也23。陈奂《诗毛氏传疏》在“归”字的理解上与胡氏一致,但他认为古无归宁之礼,《左传》归宁,春秋时制1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谓:“古无父母在得归宁之礼。”40 笔者以为清儒惠周惕、胡承珙、陈奂等人皆以“归宁父母”之“归”字为嫁归之归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于这一点,实有赖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孔子诗论》第十六简记录了孔子对《葛覃》一诗的评述,其言曰: “吾以(《葛覃》)(1)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其)(2)本。夫葛之见歌也,则……”28 廖名春先生和晁福林先生均指出“得氏初之诗”中的“诗”当读为“志”(3)。专家所论甚确。《吕氏春秋·慎大览》记曰:“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高诱注:“诗,志也。”160所谓诗言志者,于心则为志,于言则为诗。笔者以为,此“志”字与《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蓼莪》有孝志”之“志”有相通意蕴。《孔丛子·记义》篇载孔子之言曰:“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21据文意可知,此“志”实指人们内心中的良好志愿。这种美好的心志还蕴藏在人们的心里,尚未达成。故《蓼莪》一诗体现出孝子对其未得终养之父母的深切哀思,而《葛覃》一诗则体现出孝子意欲返回母家探望其在世父母时的愉悦之情。这表明《葛覃》诗中的女主人公尚处身于夫家,还没有实现“归宁父母”的心志。因此,诗《葛覃》所述实为女子嫁后(在夫家)之事。既然如此,倘若释为嫁归之归,则表明女主人公尚在其父母家,与简文及诗意皆不吻合。 可见,诗《葛覃》卒章“归宁父母”之“归”当释为“归宁”之意。而事实上,“归宁”正是《葛覃》的实质所在。《葛覃》一诗不断赞美女主人公“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等诸种美德,而诗的最后落脚点是在“归宁父母”上。反过来说,没有“归宁父母”这种返本的行为,则女子之诸种美德亦将无所归依。诗义与简文“见其美必谷(欲)返(其)本”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进一步联系《左传》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