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膏方的江南情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冬令进补膏方的江南情结 石膏被称为“脂肪”,指的是心脏和腹部之间的脂肪。《左传·成十年》记载,晋景公病重,名医医缓诊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这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此处之“膏”,即为膏之本意。因膏为脂肪,可以滋润,故《正韵》、《博雅》释为“润泽”。膏作为一种制剂主要有膏方、硬膏和软膏等;膏方是内服制剂,而硬膏和软膏则是外用制剂。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加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主要用于滋补养生与调治慢性疾病。 膏方的历史源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汉晋唐宋元时期是膏方发展的初期阶段。最初的膏方,是以“煎”命名的。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所谓“煎”,即可视作最早的膏方,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大乌头煎,用大乌头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一升,煎令水气尽。这种制备方法与现代膏方大致相同。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单地黄煎,主补虚、除热等,用一味地黄取汁,于铜钵中重汤上煮,煎去半,再用新布滤去粗渣,又煎令如饧;此方当是最早的滋补膏方。 唐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的地黄煎,由地黄汁、茯神、知母、玉竹、天花粉、竹沥、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石膏、麦冬汁组成,主治脾胃虚热,是一首滋养胃阴并清虚热的膏方。唐王焘《外治秘要》卷三十一载“古今诸家煎方6首,即《广济》之阿魏煎、蒜煎、鹿角胶煎、地黄煎,《小品》之单地黄煎,《近效》之地黄煎,均是滋补强壮以祛除虚损劳伤的膏方。这也说明远在唐代,膏方已习用于补益。 宋元时期的膏方,基本沿袭唐朝。例如,宋《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治虚劳羸瘦无力的地黄煎、卷二十七治虚劳渴的栝蒌煎,元朱丹溪《症因脉治》卷一的知柏天地煎等。不过,南宋《洪氏集验方》之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和白蜜组成,治虚劳干咳,是一首著名的膏方,直至今日,仍广为沿用。 膏方的发展至明清,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有:一是膏方的名称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以及用水多次煎煮,最后加蜂蜜的制备方法,已基本固定下来;二是临床运用日益广泛。特别是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十的补真膏,由黄精、山药、怀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莲肉、巨胜子、柏子仁、松子仁、何首乌、人参、茯苓、菟丝子、杜仲、肉苁蓉、五味子、黄柏、白术、当归、甘草、陈皮、砂仁、知母、白芍、川芎、鹿茸、小茴、苍术共29味药组成,主治虚损劳怯。此方药味众多,配伍全面,首开现代定制膏方组成众多之端。 膏方在清宫亦有较广泛的运用。据笔者统计《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共收各种内服膏方30首。清宫运用膏方的特色有:第一是使用的面广、数量多,如有用于保健抗衰老的菊花延龄膏,用于补益的扶元和中膏,用于治眼病的明目延龄膏,用于治咳嗽的润肺和肝膏,用于治脾胃病的理脾调中化湿膏,用于治疗肝病的清热养肝和络膏等。第二是不局限于冬季才使用,从处方的日期来看,清热理脾除湿膏处于九月份,调中清热化湿膏处于四月份,扶元益阴膏则处于七月份;这说明清宫运用膏方,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第三是组成较简单、药量不重,如菊花延龄膏仅菊花一味,明目延龄膏为桑叶与菊花组成,一般的膏方也只有十几味药,如加减理脾清热除湿膏由党参等12味组成,总药量29钱,与现代临床所处汤剂的总量相差不大。膏方组成简洁且药量轻,这样制成后总量不多,有利于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药。 及至现代,膏方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其研制与运用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并呈现出以下态势。 首先是膏方的数量大增和膏方专著面世。1962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沈阳药学院合编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载膏方58首,其数量多于此前任何一部方书的膏方。1989年由中国药材公司与国家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情报中心合编的《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所收膏方增至152首。这些膏方中既有传统膏方,如两仪膏、龟鹿二仙膏等,亦有从其他剂型的成方剂改而来,如十全大补汤改为十全大补膏、水陆二仙丹改为金樱芡实膏等。此外,还有一些研制新方,如《上海市药品标准》收录的双龙补膏,《全国医药产品大全》记载的肝肾膏等。另外,还出版了膏方的学术专著,民国时期,秦伯未先生就著有《膏方大全》(1928年上海中医书局)和《谦斋膏方案》(1938年上海中医书局)。近年来,膏方专著的出版亦较多,如有颜乾麟、邢斌等《实用膏方》,沈庆法、沈峥嵘《中医膏方》,华浩明《冬令滋补进膏方》等。 其次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趋势,对膏方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结合西医的诊断与有关对中药药理的认识以制订膏方,如有治疗高血压的降压膏,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支扩膏,治疗慢性肝炎的益肝膏,治疗胃肠道术后胃肠活动减弱的胃肠复元膏等。膏方的临床报道除传统的个案外,也出现了较规范的临床研究报道,如吴氏等运用健脾温肾膏对120例哮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远期疗效,表明对控制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