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藏古岩的发现与研究
一、 拉达克地区的发现
西藏绘画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
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弗兰克在如今属于印度的拉达克、斯彼提河谷等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期间,发现了一些古代岩画。弗兰克当时是在距离拉达克首府列城不远的阿契寺一带进行调查,阿契寺创建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前期的一座重要早期寺院,就在这座寺院附近,弗兰克看到地表的一些岩石上,刻画着鹿、豹等动物图案,有些动物的身上还叠刻着塔形图案。20世纪初,弗兰克在他发表的一系列考古报告中,开始披露这些岩画的资料(图1、拉达克岩画)。弗兰克所披露的拉达克等地区的古代岩画资料,应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西藏岩画的报告。
距离弗兰克发现西部岩画的三、四十年之后,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也提到了他关于西藏古代岩画的新发现。弗兰克的发现是在最西部的拉达克地区;而杜齐的发现则是在南部的江孜一带。杜齐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藏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和40年代末期,曾几次深入西藏腹地考察,获得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当然,杜齐当时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藏的佛教文化与艺术,寺院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唐卡绘画等是他考察研究的主要对象。1934年,杜齐从印度一侧,走锡金至西藏江孜这条古老通道进入到西藏的后藏地区。杜齐自山口进入后藏地区后不久,便在江孜附近道路旁边的岩壁上,看到一些刻画着一动物与骑马武士的图案,这些敲凿在岩石上的刻线图案,使杜齐感觉惊异,无论是岩刻所表现内容,图像的艺术风格,还是制作手法,它们均与杜齐在西藏经常见到的佛教摩崖石刻有很大的区别。
杜齐意识到,这些刻画在岩壁上的动物、骑马武士形象的制作年代,显然比佛教摩崖石刻古老得多,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古代岩画的创作族群与后来的吐蕃人在文化上的区别。杜齐在1945年出版的《印度———西藏》第四卷《江孜与江孜一带的寺院》里,特别提到了这些古老的岩画图案,他当时分析说,这些岩画应当是北部游牧民族文化的反映,很显然,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文化曾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留下了他们活动的痕迹。江孜是藏南河谷地带中的肥沃之地,这里位于后藏年楚河流域,是后藏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一直以来便被称作西藏的粮仓。河谷农区的文化与古代岩画所表现的那个游牧经济的文化大致是有区别的,杜齐在当时便已经将雅鲁藏布江流域农牧经济文化与来自北方的纯游牧部族的文化划分开来,杜齐教授对于西藏文明所特有的明察秋毫于此也可见一斑。
杜齐教授后来在他1967年出版的《穿越喜马拉雅》(中译本《西藏考古》)里,又一次提到了他在拉达克、西部阿里、后藏和藏东地区的发现,他说,这些巨大花岗岩石上的“岩石雕刻”,所表现的内容“一般是动物,经常出现的是大角野山羊,还有骑在马背上的人,进行战斗的武士,后期还有塔的雕刻物”。
20世纪中期以后,另一位意大利学者彼得·奥夫施莱特(PeterA ufshnaiter)也在他的一篇考古报告中提到,在西藏拉萨附近,他曾发现刻画在大圆石上的动物图案。
西藏岩画早期的发现集中在20世纪初的前40年,并且都是由在西藏境内进行考察的外国学者进行的。而中国自己对西藏岩画的考古发现,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拉开帷幕。
二、 西藏日土县古代火山岩的发现
西藏岩画的大发现时期出现于20世纪之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藏岩画之所有会出现一个发现的热潮,其背后是有两个深刻的背景的。第一个是80年代开始的西藏文物普查工作。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考古工作者们在荒山野岭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古旧遗址中的寻寻觅觅,有谁能够想到要去那些荒无人烟的山间岩壁或河滩上的大石丛中发现岩画呢?第二个背景是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岩画迎来了其全国性大发现的黄金时期,中国正在不断地发现着岩画,岩画的发现热潮与研究热潮正在不断地升温,中国岩画的发现正在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这样一个文化热潮,自然会影响到西藏。人们首先需要对某种事物东西有所认识,没有认识的东西,即使它就在眼前,依然可能对它熟视无睹。岩画存在于世已经有上千年乃至上万年,它们一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当人们对它缺乏认识和感觉时,它的存在便永远只是一种与人的主观世界没有交往的客体存在。应该说,西藏的文物普查与中国岩画的发现与研究的第一个热潮,是西藏岩画迎来其大发现的基础,只有当这两条线索交叉在一起时,才可能为西藏岩画的发现提供一个基础。
1985年,西藏文物考古队在藏西日土县境内发现了鲁日朗卡、任姆栋、阿砻沟这三处古代岩画点(图2,阿砻沟岩画点)。1987年西藏文物普查队在中国《文物》上的发表《西藏日土县古代岩画调查报告》,在国内与国外的岩画学界,均引起很大的反响。
在国内,由于西藏高原上岩画点的发现,使中国的北方猎牧人岩画从青海与新疆两省区又向西延伸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至此,中国北方岩画囊括了中国北部的所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