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阗河的交通.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于阗河的交通 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和新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位于中西交通要冲,系横跨欧亚大陆的丝路南道重镇;而且它还地扼南北交通孔道,北可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天山南北各地相连,同时南越昆仑,既可通西藏,亦可至印巴次大陆,为各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于阗繁盛多时,使丝道与其支线纵横交错,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对于丝路东西交通论著甚多,与其相关的南北往来,则很少有人注意。本文拟就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所得,试作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 由皮山至姑墨今新疆阿边州,新唐前至对策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阔约400余公里。在此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中,流动沙丘占85%,气候极端干旱,内部年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面对环境严酷的瀚海,有人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死亡之海”。其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特别是唐宋以前,联接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主要交通路线,并不是目前沿盆地东西两侧的路线,而是穿越大漠腹地的几条绿色走廊。于阗河即今和田河下游走廊,是古代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南北通道。汇合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的和田河,年径流量44.8亿立方米,每年7—9月汛期,洪流滚滚,直奔塔里木河,沿河两岸宽窄不等的林带、谷地以及枯水季节的河床,成为便利行人的南北通道。这条通道千百年来随着河流的变迁,本身也有不小变化。《汉书·西域传》载:“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这是关于于阗河最早的历史记载。《周书·异域传》记载更为详细:于阗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俱北流,同会于计戍。”无疑,城东二十里之大河,即今之玉龙喀什河;城西十五里之大河,即喀拉喀什河。目前,这两条河汇合于和田市北130公里的阔什拉什,称为和田河继续北流,注入塔里木河。而隋唐以前,河道走向并非如此,《周书》称两河“同会于计戍”,即两条河同时北流汇入称为计戍河的今塔里木河。对此,《通典》卷一九二于阗条注云:“名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即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成水,一名计首水,即葱岭南河,同入盐泽。”计成,《周书》作计戍,《北史》作计式,均指塔里木河。当时沿河谷而行的南北通道,见于《汉书·西域传》的并非一条路线,而是有二条:(皮山)“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上述喀拉喀什河独自北流的故道,在今卫星影象图片上可以找到:一条古河道从和田市西,今墨玉县即古皮山境内,向北穿越大漠,通过麻扎达格和乔喀达格两山之间,与叶尔羌河汇合,注入古称为计戍河的塔里木河。《水经注》云:“自置北流,径于阗国西,……又西北流注入河,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这里葱岭所出河系指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注入后,继续东流,又同注入塔里木河。沿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谷的两条南北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公元6世纪后,于阗至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境)的路线仍不断出现于史籍,直至清代仍为联系南北交通的重要道路;而皮山至姑墨的路线,却久已湮没无闻。其所以消失,主要由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高,东北低,所以向西北流的喀拉喀什河不断向东摆动,终于在麻扎达格之南与玉龙喀什河汇合,成为于阗河的干流继续往北。所以,公元5世纪郦道元注《水经》时,仍沿袭《《汉书》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的记载,《魏书·西域传》亦云龟兹“南去于阗一千四百里”,而未言及姑墨至皮山的捷径。《新唐书·地理志》据贾耽《边州四夷道理记》所提供的资料,对姑墨即拨换城穿越大漠至于阗的路线,作了详细的介绍:“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亦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 上述地名,今虽难以全部考定,揆之实际,并与其它史籍相较,路线和距离大体正确,行程次序稍有差异。如“经昆岗,渡亦河”,北宋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则作“又从拨换正南渡思浑河,又东南经昆岗、三义等守戍,一十五日程至于阗大城,约千余里。”这条沿和阗河谷而行的南北通道,多沙滩草地,便于人畜通行,像一条纽带把昆仑北麓和天山南麓紧密联系在一起。据测算,从和田出发,沿“和田河下游走廊至库车,比绕道喀什近550公里,比绕道巴楚近350公里。由于路程缩短,所以历代行人不绝。千百年来,曾有许多著名的僧侣、商队以及其他人员通过,不少重要的军事行动亦皆通过此捷径进行。历史上经过此道最早留下记载的是晋朝名僧法显。东晋隆安古代于阗的南北交通三年(399),法显与慧景、道整等结伴到天竺求法,通过白龙堆经鄯善到焉耆后,向于阗进发,“遂得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阗”。无疑,法显“直进西南”是沿古于阗河而抵这个南道佛教中心的。唐代僧人悟空从印度返回时,亦由于阗沿河北上而抵拨换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