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操权术使用之我见
著名作品《三国演义》的传播使许多人对曹操产生了蔑视。曹操在负面。他似乎是刘晓波的助手。刘晓波说:“如果你想在关键时间内行动,我就去做。如果你想在公共场所行动,我就会感到疼痛。如果你想在公共场所行动,我就会感到内疚。”。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P1319)
一、 曹操的叛徒
(一) 过人之奸与奸雄
《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记载:“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臣,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P1509)尽管许劭鄙夷曹操的为人,却仍看重他的才干。这段故事到了东晋孙盛的《异同杂语》里成为:“(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也?’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P2)
应该说早年的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社会中,也想一展抱负,伸己之力,匡扶社稷。对“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P2)的曹操,当时的太尉桥玄说道:“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P2)
这样的评价,让鸿鹄之志的曹操充满了功名大就的自信,带着这份自信才去进一步询问许劭。许劭则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此话在其他著作里,得到了诸多事例的论证。如吴人的《曹瞒传》记有:“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了,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P2)这段关于曹操诈言中风,骗取曹嵩相信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的首回也有描述,它确实体现了曹操的“过人之奸”。此外《三国演义》的第17回“袁公路大会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进一步刻画了曹操的奸诈。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王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王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P101)
先是叫王垕以小斛分粮,自己又“暗使人各寨探听”,知道士兵嗟怨后又用王垕之头解怨,还假作仁慈地说:“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好一招“弃车保帅”,王垕成了解怨的替罪羔羊,而曹操则将自己的过错掩饰得干干净净。《世说新语·假谲》就此评道:“其变诈皆此类也。”(P1037)又举“望梅止渴”一例——“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P1038)而在《三国演义》第30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中,面对许攸真诚来投,询问粮草一事,曹操反复骗说粮草可支的情况,令许攸也不得不笑叹道:“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从《曹瞒传》到《异同杂语》,从《世说新语》到《三国演义》,曹操“乱世奸雄”的形象伴着他自幼而长,至南征北战过程中。这是他玩弄智术的手段,同时也令后人就此种种贬低其人格魅力。
(二) 因死而死,机病不死
研究《三国》者普遍认为此语是曹操的处事哲学。《三国志》提到“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记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P4)就曹操此行踪迹,裴松之注时引孙盛的《异同杂语》记曹操 “闻其(吕伯奢家里)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继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P4)比较于孙盛的一语带过,对此情节,罗贯中可说是层层深入地揭露曹操的本性——《三国》中,曹操先是误杀吕伯奢的家丁,接着故意杀掉吕伯奢,再通过陈宫的“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引出曹操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最后又讲到陈宫因此弃曹操而去。将一个阴险狡诈,令人胆寒从而望而却步的曹操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曹操内心,当别人威胁到他的生命时,他要先发制人而置之于死地。是一种“人欲危己,子辄心动”的心理,容不得别人先负于他。所以他对“所亲小人曰:‘汝怀刀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以为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致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P1037)在《三国演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