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与俄罗斯民族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拉赫玛尼诺夫与俄罗斯民族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音乐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浪漫末期发展到后期,以印象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主义逐渐出现,许多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出现。拉赫玛尼科夫是他的英雄之一。他深受俄罗斯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西欧作曲模式的教育,在创作晚期仍旧维持传统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却在构思方面受到了现代派的影响。他性格中兼具宽广与深沉,将情感通过高深的技巧和浓重的思想进行表达,是俄罗斯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技巧高深,这种水准同时贯穿于其音乐作品中;他创作体裁广泛,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民族风情和震撼人心的情感宣泄。这些错综复杂却紧密相连的特质构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对20世纪古典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通过重奏作品《“悲歌”三重奏》来探讨一下拉赫玛尼诺夫的重奏作品创作特征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 音乐即人生: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的体现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形成之初受到浪漫主义的熏陶,同时旋律带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粗犷豪迈的气息。 拉赫玛尼诺夫有着过人的音乐触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在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一系列高水准的器乐作品。他从小在俄罗斯成长,学习音乐,对俄罗斯音乐耳濡目染,同时深受本民族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影响,又在音乐风格初具雏形之时受到浪漫主义的熏陶,这些早期的经历形成了他得天独厚的艺术特征。在他的一系列器乐作品中,并没有冗长的主题,大都短小却动力性极强,旋律流淌着俄罗斯民族粗犷的血脉,仿佛闻到了伏特加浓烈绵延的芳香;音域宽广,深沉与跳跃齐头并进;延续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追求,用柔美壮阔的音调生动描绘了祖国俄罗斯的风景、民俗和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时时处处可见本民族的音乐语汇,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的作曲技艺。在表现本民族特色的同时,拉赫玛尼诺夫尊重西欧浪漫主义的成果,并借鉴了他们的作曲手法和诠释情感的方式,兼具肖邦的浪漫多情和李斯特变换纷繁的对比。 二、 拉赫玛尼诺夫的双重作品风格 1. 拉赫玛尼诺夫的悲情表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音乐发展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受到早期浪漫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经济文化以及历史潮流的变更出现了印象主义等现代新兴音乐流派的萌芽,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枢纽。身处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的风格呈现出了一些复杂多变的特征,乐思动机更加短小精炼,和声倾向于不协和音程,配器更为细腻,强调演技优势的发挥,一些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主题开始盛行。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这一转折时期的重奏作品也受其影响而具有悲伤主义情调。 与大量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重奏作品并不多,却令人感怀隽永,独具深刻的艺术价值。与欢快乐观相比,他更加倾向于小调的情感基调。在重奏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依旧保持了他惯有的深沉宽广,森严雄浑,俄罗斯式的音乐语言以及不协和的音响构成。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悲歌”三重奏》完成于1893年12月,是他早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旋律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沉重悲伤的冥思中。早在两年前,柴可夫斯基因鲁宾斯坦之死而写了一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纪念故友,拉赫玛尼诺夫亦决定按相同的曲式结构再写一首《“悲歌”三重奏》,以表达对柴可夫斯基的敬意,可惜在作品未创作之时,柴可夫斯基就去世了。拉赫玛尼诺夫在作品中以最深沉的情感,寄托了对柴可夫斯基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的哀思。 这部作品在风格上延续了拉赫玛尼诺夫一贯的悲伤主义情调,因为是以与作者关联密切的情感经历为素材,所以在内涵上更为深刻凝练,充满了真诚质朴的情怀,感人肺腑。拉赫玛尼诺夫的悲伤主义在作品的第一乐章就有所体现:节奏为中速,钢琴的下行半音阶,可以理解为送葬队伍的沉重脚步,亦仿若缓缓跌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灵魂。大提琴小提琴高低不平的吟唱,则像是哀伤过度而变形的身体。小调调性贯穿整个第一乐章,用音乐的画笔勾勒出一幅惨淡凝重的画卷,“悲情”就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与此同时,这种情感动机更是在第三乐章的主题再现中得到了更深入的升华。进入第三乐章后,对第一章进行了再现和总结,情绪相较之前更为激烈悲恸,将感情升华至最高点,余音绕梁,令人深陷于作者的悼念情感中不能自拔。 尽管大多数作曲家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奔放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拉赫玛尼诺夫则不然,他似乎更加偏重于现实的写照,并运用悠长抒情的音乐语调来表达内敛的悲情。他的这部创作初期的重奏作品通过对各种小调的运用以及巧妙的过渡衔接,在听觉上制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也在艺术创作方面直接推动了他“小调”倾向的形成。 2. 声乐作品在《歌谣》第二乐章中的运用 拉赫玛尼诺夫从小便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西欧传统的作曲理念推崇有加;深受俄罗斯本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