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春行寄兴》鉴赏评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华《春行寄兴》鉴赏评述 宜阳市有草,河东流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1) 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题为“春行寄兴”的著名七绝, 关于此诗, 古今学人多有评析和褒赞, 但由于此诗具体写作时间、背景与本事等均不可确考, 加之不同鉴赏主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以及他们对于文学作品在批评态度和批评方法上的不同, 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此诗的理解和阐释不尽相同, 甚至大相径庭。本文拟对古今学人关于此诗的鉴赏做简要述评, 并试图由此引出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 “人烟嫌犯,国破山都在,花落鸟空叹的忧绪”第二句 对本诗的评析, 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观点认为, 本诗主要是写宜阳城乡“安史之乱”后的荒凉凋敝。 如明人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云:“四句说尽荒凉, 却不露乱离事, 妙。”(2) 又明人唐汝询《唐诗解》云:“草萋涧涌, 花落鸟啼。景非不佳, 所悲者, 寂寞无人耳。盖禄山乱后, 人物凋残, 故有是叹。韩诗云:‘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同感乱离, 深浅自别。”(3) 又今人刘拜山、富寿荪评解云:“写安史乱后郡邑凋残景象, 只用一‘自’字、一‘空’字, 便觉感喟不尽。”(4) 又今人陈新注云:“本诗写安史乱后城乡荒凉残破、人烟寥落的景象。四句都写丽的春色, 一字未及战乱, 但给人以萧瑟的气氛。”“‘宜阳’句:昔日繁荣的县城, 如今野草塞路。”“‘芳树’二句:写寂寞无人。河南是安史乱时几次大战役的战场, 破坏特别严重。”(5) 又今人傅经顺:“这是一首景物小诗, ……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首句写“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 只见大片土地荒芜, 处处长满了野草。”第二句主要写昔日美景如画良田万顷的宜阳郊野, 而今“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 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第三、四两句“‘自落’、‘空啼’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芳树”句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宜阳郊野, “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 也早已无人欣赏了……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句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 但著以‘空啼’二字, 却成了以乐写哀, 以闹衬静, 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总之, 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抒发了国破山河在, 花落鸟空啼的愁绪”(6)。 不难看出, 以上各家, 皆谓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写景来抒情, 含蓄蕴藉。或认为此诗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 在景物描写中, 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 或将此诗进一步具体化为“写安史乱后郡邑凋残”、“人烟寥落”景象, “抒发了国破山河在, 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乍看上述观点, 并非毫无道理, 但若仔细玩味全诗, 则又觉得他们的看法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 本诗首句“宜阳城下草萋萋”只写了宜阳城外春草长得很茂盛, 并未涉及郡邑的繁荣与荒凉与否。既然“四句都写丽的春色, 一字未及战乱”, 那么又怎能得出“同感乱离”、“荒凉残破”、“给人以萧瑟的气氛”的结论呢?至于唐汝询将此诗与韩的诗相比较, 则更显不妥。韩《自沙县抵龙溪县, 值泉州军过后, 村落皆空, 因有一绝》一诗云:“水自潺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此诗不仅从题目明示了乱军过后“村落皆空”的史实, 而且具体描写了“不见人烟”、“尽无鸡犬”的荒凉凄惨的景象。“千村万落如寒食”者, 谓村村均无举火事炊之人家也, 刘永济谓此诗“二十八字中, 一片乱后荒芜景象”(7), 当为定评, 绝不会产生异议。而李华的这首诗不但题目没有明示战乱, 而且内容也非描写荒凉凄惨的景象, 怎么能说是“同感乱离”呢?其次, 本诗第二句“涧水东流复向西”, 主要是描写城郊两山之间的溪水随山势的变化而忽东忽西地萦回, 根本没有涉及或者暗示是否有人“汲引灌溉”农田之事。涧水自流, 这是大自然的造化, 与人无涉, 也与“郡邑凋残”、“人烟寥落”毫不相干。 再次, 本诗第三、四句为对句。“花自落”、“鸟空啼”为对文, “空”即“自”, 不能将此“空”释为“徒然”、“白白的”等。王瑛《诗词曲语词例释》云:“空, 独自。表情态的副词。”并引此诗为例, 同时引张渭《邵陵作》中“斑竹年来笋自生, 白萍春尽花空落”等例句云:“空、自都有刻画出一种静态或静境的作用。”(8)可见, “鸟空啼”即“鸟自啼”, “一路”即沿途。“无人花自落”与沿途“鸟空啼”, 是写诗人沿山路前进, 别无行人, 因而得见“花自落”、“鸟自啼”这样宁静淳朴的大自然的美景, “自”与“空”突出的是大自然无人干扰的宁静。而无人干扰的宁静, 并不等于荒凉凋残与萧瑟, 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 “万物静观皆1”,《黄粱梦溪诗》《唐纪物本诗》 关于此诗,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诗是通过描写宜阳郊野景色之宁静, 来表达诗人心境之闲适与愉悦的。 如清代俞陛云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