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沁源民歌保护方式与效果
沁源歌曲主要传播到山西省沁源市。这是一首集词、舞、歌于一体的流行短语、分散式花卉和舞蹈的歌。2009年, 沁源秧歌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7—9月, 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跟踪调查”1课题组数次前往沁源县,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对沁源秧歌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 分析沁源秧歌目前的保护方式与效果, 以期从传承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改善的层面, 为沁源秧歌的传承与弘扬建言献策。
一、 沁源歌曲保护
(一) 要“散板”演唱
在沁源秧歌保护工作中, 沁源县文化局、文化馆自2003年起, 对沁源秧歌开展了调查、搜集、整理、归类、建档等工作, 对老艺人进行了录音录像, 利用资料室、互联网等初步建立了沁源秧歌调查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查阅文化主管部门关于沁源秧歌调查的研究报告、实物图片、录音录像资料, 可知保护工作取得了以下进展:
首先, 初步考证了沁源秧歌的产生情况。认为沁源秧歌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 当时每逢年节喜庆之时, 沁源县各村有自发组织秧歌队的习惯, 还有由几个村联合组成上百人的秧歌队, 他们走村串院, 或村镇间相互交流演出。秧歌队领头的叫“挑高”, 亦称“伞头”, 他一手撑彩伞, 指挥方向与对行;一手摇环铃, 示意曲目起止与更换。在不同的场合, 针对不同的对象, 即兴编词, 出口成歌, 唱词为吉庆祝福之类, 或用歌点令演员或曲或舞。表演者一般为4人以上的偶数, 随着锣鼓的节奏, 以“走八字”、“套剪子股”、“蛇蜕皮”等舞蹈形式走场, 将队行变成一个圆圈后, 再进行无伴奏集体演唱, 故称“圪圈圈秧歌” (散板秧歌) 。这种一歌众唱的形式, 延续了若干年后, 逐渐发展成了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反映男女爱情、日常生活等内容。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 加进了少量说白, 同时增添了服装、小道具, 人物也比较典型化。这个演变过程, 使民歌小曲过渡为广场小演唱形式 (花鼓秧歌) 。2
其次, 梳理了沁源秧歌在近代的发展。1942年日寇侵占沁源, 抗日民主政府为了进一步唤起民众, 将一些文艺积极分子与民歌手组织起来, 成立了“绿荫剧团”, 演出了由关守耀、胡玉亭等创作的第一个沁源秧歌剧《回头看》, 引起了抗日群众与当地驻军的热烈反响。此后, 该剧团又编演了《挖穷根》、《狗小翻身》、《围困城关》、《光荣抗属》等小戏, “沁源秧歌”被正式搬上舞台。一时间, 剧中一些沁源民歌唱段成了抗日根据地的流行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沁源绿茵剧团集体调归汾阳军分区文艺宣传队。1949年建国后, 许多农村秧歌队扩建为业余剧团, 沁源全县就有三十余个。1959年, 沁源县重建沁源绿茵剧团, 1978年后解散并被重组。此后, 沁源秧歌逐渐衰落。3
第三, 对沁源秧歌作品进行了搜集与分析。已搜集与记录的沁源秧歌曲调一百多种。依照句式结构, 可分为四句式、三句式、二句式、六句式、多句式和长短句等。其中四句式作品最多, 如《平调》、《摸牌》、《卖芫荽》、《梳妆台》、《送行》、《撒金钱》等, 六句式如《采茶调》等, 三句式如《卖樱桃》、《掐蒜台》、《绣荷包》等, 二句式如《高跷调》、《割莜麦》等, 多句式如《忙调》、《大数九》、《劈坡扭》等。这些曲调调式五声皆有, 其中宫、徵调式最多, 商、羽调式次之, 角调式较少;唱腔旋律起伏较大, 七、八度大跳的情况极为常见。当沁源秧歌的曲调当做曲牌用于某一出戏时, 或采用单一曲牌一唱到底, 或采用联曲形式。由于沁源秧歌的唱词多即兴, 且编创的相关戏词较多, 因而沁源县文化馆搜集了大量秧歌唱词。根据唱词内容, 可以将其分为歌头 (秧歌剧中由领场编舞者即兴编词演唱的歌, 用于引出主题) 、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等。4
第四, 通过录音、录像方式, 收集了大量的沁源秧歌表演节目。通过考察这些表演节目可以看到, 当沁源秧歌以“秧歌队”形式表演时, 表演者基本是领唱与齐唱形式, 秧歌队的过街、开场, 只是借用中路梆子的打击乐锣鼓, 演唱时也仅有简单的打击乐小套等击乐程式, 用花鼓、旋子、锣、镲等乐器。当秧歌以“小戏”的形式表演时, 乐队使用的乐器主要为板胡、二胡、笛子、电子琴、琵琶、扬琴、锣、鼓、镲, 借用中路梆子的配器方式。服饰、道具的使用与舞台表演均同中路梆子相似。值得注意的是, 在所有沁源秧歌的录音、录像中, 以唱“民歌”方式表演最多, 现在的演唱者在演唱时多将方言改为普通话, 且在演唱方法上多是“民族唱法式”的, 而音乐的配器也多是当代“民歌式”的。
(二) 依托大赛打造精品从来和
20世纪末, 伴随着沁源县绿茵剧团的解体与重组, 沁源秧歌专业演员被并入县文化馆, 生活上有县财政做保障, 只是偶尔外出参加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