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针灸医籍选读《千金要方》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千金要方》选 第一节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约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隋唐著名医学家。 孙思邈自幼多病而发奋学医。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载:“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以“白首之年,未尝释卷”的精神研读医经,勤求博采,悬壶济世,终成一代名医。隋唐两代帝王多次请他入仕为官,他都辞而不就,终生以医为业。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医德高尚,通晓临床各科,尤重内、妇、儿科。善用汤药、针灸治病,且十分注重防病养生。他有感于“诸方部帙浩博,急遇仓卒,求检至难”,“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撰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千金要方》共30卷,成书于652年。全书分232门,收方5300首,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学成就,不仅反映了孙思邈本人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而且收录了许多历代名医如郭玉、张文仲、范汪等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以及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养生、食疗、救急等多种治疗方法。有关针灸的内容约1000多条,除在卷二十九、卷三十中有专论外,其他各卷也有散在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千金翼方》共30卷,成书于682年,是孙思邈晚年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撰的。全书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载药800余种。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针灸、禁咒等。有关针灸的内容除在卷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中有专论外,其他各卷也有散在论述。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防病,治未病 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思邈重要的学术思想。他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其“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邪伏防发以及既病防变。 孙氏首次提出具体的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谓:“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风”条下,他提出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以预防中风。患病之后,孙氏主张及时治疗,如“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他还谆谆告诫说:“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二、重看脉,慎针灸 孙思邈曰:“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可见其对脉诊的重视。他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各以一卷的篇幅详细阐述脉诊,也正是其重视脉诊的明证。 在治疗中,孙氏主张根据脉象来决定是否针灸及如何针灸。他说:“凡欲针灸,必先看脉。”“脉恶勿乱下针也。”“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热甚,勿灸。”“脉好乃下针。”孙氏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八》中根据王叔和的《脉经》,记载了许多脉诊、症状及治疗的条文。例如:“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这种以脉诊为指导的看脉针灸思想,值得发扬。 三、针灸药,须并重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均体现了孙思邈针、灸、药并重的学术思想。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他在阐释针灸、汤药的治疗优势时指出:“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氏在著作中所述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针、灸、药兼施。 在针灸与药物的具体应用上,孙思邈认为:“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或者药物治疗,充分发挥不同疗法的优势,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孙氏针、灸、药并重的学术思想,得到后世医家的高度肯定,如宋·高保衡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四、施艾灸,宜权变 孙氏在《千金要方·灸例》中详论艾灸原则,提出了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法”,谓:“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关于生熟的程度,孙氏认为:“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充分体现了孙思邈“智欲圆而行欲方”的权变思想。 此外,孙氏还记载了隔物灸的方法,如隔蒜、盐、豆豉、葶苈子、附子、商陆等。更有一些特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