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萤叶甲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初步研究.docxVIP

广聚萤叶甲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初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聚萤叶甲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初步研究 属于蔷薇科和四度火炉。它来自美国。这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杂草。该草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强、传播途径多、繁殖系数大, 不但与作物争夺水、肥、光照和生存空间, 还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 (王大力, 1995) ;而且, 豚草花粉可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甚至引起并发性肺气肿、肺心痛等疾病 (胡颖钊等, 2002) 。目前, 豚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并形成了沈阳-铁岭-丹东、南京、武汉及南昌九江等4个发生和扩散中心 (万方浩和王韧, 1990a) 。 为了控制豚草的发生与危害, 前人对豚草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 (Futuyma McCafferty, 1990;万方浩等, 1993) 。我国先后引进多种豚草天敌, 如豚草条纹叶甲 (Zygogramma suturalis) 和豚草卷蛾 (Epiblema strenuana) 等进行生物防治, 但均未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 (林冠伦等, 1998) 。2001年在南京市郊首次发现, 外来昆虫广聚萤叶甲 (Ophraella communa) 对豚草表现出较强的控制能力 (孟玲和李保平, 2006) 。该虫在加拿大已被广泛应用于控制洋白菜和胡萝卜田的豚草发生, 并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Teshleret al., 2004) ;同样, 对美国的野外豚草也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Kiss, 2007) 。目前, 关于广聚萤叶甲的生物学研究较少, 而其生命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昆虫的生命表研究为了解昆虫的生物学和发生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已成为研究实验种群参数、种群数量变动机制和制定数量预测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 (万方浩和王韧, 1990b;周忠实等, 2007;刘芸和尤民生, 2008) 。为此, 本文运用生命表技术对广聚萤叶甲的实验种群进行研究, 为更深入了解广聚萤叶甲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特性及豚草生物防治等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昆虫的来源 2009年8月从南昌市郊豚草上采集广聚萤叶甲卵块带回实验室孵化, 以初孵一龄幼虫作为初始供试虫源。 1.2 幼虫的饲养和饲养 整个试验在温控培养室内进行, 平均温度 (26±1) ℃, 相对湿度 (60±10) %, 光周期L∶D=14∶10。参照孟玲等 (2007)的饲养方法, 将室外采回的带有广聚萤叶甲卵块的豚草叶柄插入盒底装有约2 mm厚琼脂的培养皿中, 观察卵的孵化情况 (每天3次) 。将8 h内孵化的幼虫100头单头饲养在装有琼脂的小瓶 (直径2.5 cm, 高5.5 cm) 中, 重复3次。瓶内插一小束豚草供食, 用棉纱布封口。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幼虫的发育情况和死亡数, 并及时更换新鲜豚草。幼虫发育至蛹时, 观察其羽化情况, 将同在24 h内羽化的雌雄成虫逐一配对, 采用塑料杯饲养, 内放一小束用脱脂棉保湿且棉球外用保鲜膜缠住的豚草, 用棉纱布封口。每杯1对, 处理10对, 重复3次, 继续观察其逐日存活率和产卵量并更换新鲜豚草, 直至雌虫死亡为止。若雄虫先死亡, 则补充新的雄虫。同时收集产下的卵块带着豚草叶插入盒底装有约2 mm厚琼脂的培养皿中, 观察记录卵的孵化情况 (每天3次) 。 1.3 死亡率计算及死亡表的编制 对孵化出的一龄幼虫进行追踪观察, 记录进入每一虫态开始至结束的活虫数、死亡数, 并计算死亡率, 参照徐汝梅 (1987)的方法组建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 (I) 、种群净增殖率 (R0) 、世代平均周期 (T) 、内禀增长力 (γm) 、周限增长率 (λ) 计算方法参考张孝羲 (2002)。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的历期 广聚萤叶甲在室内 (26±1) ℃恒温 (14 h光照) 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历期达31.97 d, 卵期7.51 d, 各龄幼虫历期分别为4.31、4.03和3.80 d, 蛹期7.67 d, 产卵前期4.75 d。 2.2 种群趋势指数i和高效短时长为6个月时,5. 根据 (26±1) ℃温度下各发育期存活率组建了广聚萤叶甲实验种群生命表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在 (26±1) ℃恒温、食物充足的条件下, 广聚萤叶甲幼期各虫态的存活率变幅在77%~94%, 其中以卵的存活率最高, 二龄幼虫次之。进入成虫期的只占实验种群的50.8%, 而真正能对下一代种群起作用的有效种群 (正常雌虫×2) 占60.2%。 种群趋势指数表明次代种群数量为当代种群数量的倍数, 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1可见, 广聚萤叶甲在光周期为L14∶D10, 平均温度 (26±1) ℃, 湿度 (60±10) % 实验条件下, 次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 且为上一世代的36.95倍。 Morris (1963)根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