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灵的潜流潜藏的激流论《海的女儿》及安徒生的生命意识
一、 人鱼的情感—超越爱情的人鱼童话
“海洋之母”也被翻译成“人类鱼公”。公主多半让人联想到罗曼史,比如《白雪公主》,比如《睡美人》……但这位公主的主动出击迎来的却是失败的爱情。如果《海的女儿》不是对传统爱情童话的一次颠覆,也不是有意要打破读者的期待,那么我们就应当给它另一种定位——它原本就不是一则爱情童话。《海的女儿》的情节发展具备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生日”绝佳地暗示了一次新的生命旅程,这个故事更适合归入成长的母题。
小人鱼作为“海的女儿”,是被人俯视的海底生物。海底世界固然奇妙,却抵挡不了人类世界对她的诱惑。追其原因,除了她的好奇天性,还有这两个世界的强烈反差——人类世界代言着理性,充斥巫术的海底世界则代言着混沌荒蛮,就连人鱼们的思维也一样混沌:她们明知人沉到海底会被淹死,却在船只遇难时劝告水手不要害怕沉到“可爱的”海底。人鱼祖母对于人鱼死后有无坟墓的前后矛盾的说法也不一定是笔误,而是作者视海底为蒙昧世界的体现。因此,人鱼祖母把人类世界称作“上层世界”,其中的潜台词就是——海底世界不仅不是人类理想世界的化身,而且它的层次还要更低些。小人鱼不同于姐姐们的对太阳、红花、沉默、思想的热衷,对于美的敏锐……都体现着她背离海底的性格。小人鱼最初喜欢王子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年轻王子的美貌。由此可见,小人鱼的理性程度已经达到了人鱼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人鱼祖母的理性高度,那就是可以为了漂亮而吃点苦。尽管这种对表层“美丽”的追求还是很肤浅的。
小人鱼要获得灵魂,就必须被人类爱,因此她内心的理性内驱力必然驱使她把追求的目标从表层的“美丽”转移到深层的“情爱”。身在陆地的小人鱼渴望被理解、忍受着痛苦……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换取美貌的王子(美丽)和他的爱(情爱),而他们的爱情却都是凡俗的:王子对神庙里那个姑娘的爱不只源于一场误会,更因为那位姑娘具备连小人鱼也不得不承认的美貌;小人鱼也是为了获得灵魂而去索取情爱。与最终牺牲自己成全王子的那种情感相比,这种爱的境界并不高。
小人鱼的爱继续升华,在王子的新婚之夜,她的心灵作出了另一种选择——她不再把情爱作为索取的目标,而情愿为他人的幸福舍弃自身。安徒生有意地在小人鱼15岁前强调人鱼没有眼泪,而在这时描写小人鱼感到要流出眼泪,就是为了标志小人鱼心灵境界的提升——她完成了对“情爱”的追求,达到了“空气的女儿”的境界。这时,灵魂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来创造,她追求的目标也就升华为更纯粹的“不朽”。1
玛丽—路易丝·冯·弗朗兹认为“童话故事是关于人生旅途的寓言故事”。小人鱼的成长是在对“美丽”的追求、对“情爱”的追求、对“不朽”的追求中完成的。因此,她生命的列车必然经过爱情这个站点,也必然超越爱情这个站点,旅途的终点是“永恒的灵魂”而非“王子的爱”。因此,她的心灵之旅才会如此类似于《神曲》所描绘的三界之旅——它是朝向天堂进发的。
二、 开旧生活的成长模式:《海的女子》和民间儿童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这同儿童自身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密切相关。在儿童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进入了性意识觉醒的时期(又名“思春期”)。“思春期”的儿童有一个重大的任务,那就是寻找“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心理上的自我,当儿童在获取同一性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来自环境或其它方面的阻碍,他就很可能会对现实环境进行反抗、对自我心灵进行追问。因此,“出走”对于少年儿童确立“自我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涉及“自我认同”、“出走”的“成长”,总是在童话中有所体现:《白雪公主》中的“被迫出宫——融入林中生活、遭遇王子战胜死亡——幸福成婚、邪恶后母惨败”和《灰姑娘》中的“被迫为仆——化身公主参加晚会、遭遇王子赢得爱情——幸福成婚、邪恶后母惨败”都可以看作是“出走(离开旧生活)——经受新环境、改造自我(获得新的身份认同)——进入新生活”这一成长模式的翻版。《海的女儿》也不例外:15岁的小人鱼恰逢“思春期”,渴望理性的心灵和海底为鱼的肉体使她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陷入深深的焦虑。为解决这一心理危机,她不得不离开海底以建立新的自我认同——与依次对“美丽”、“情爱”、“不朽”的追求相对应,她依次对自我身份做出了“海的女儿”、“人的女儿”和“空气的女儿”这样三种不同的确证。《海的女儿》是小人鱼的成长史。
当代的宗教人类学把意图完成主体社会身份转变的仪式称作“转换仪式”,其“分离——过渡——聚合”的三阶段模式和民间童话中的成长模式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作为民间童话,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原型”所致的相似结构要素。《海的女儿》作为创作童话,该既定模式必定会发生个性化变形。我们借鉴普罗普在研究“英雄离家”时所采用的方法,根据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意义设置功能单位,不难发现小人鱼的成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