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苹果蠹蛾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苹果扮演(l.)也被称为小苹果虱和苹果心虫,属于鳞状头皮屑属、头皮屑科和小卷蛾科。这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现在,它分布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苹果和梨主产区(sheldynhova,1968;barnas,1991;林伟等人,1996;frank等人,2007;刘刚,2010)。
昆虫在觅食、求偶、交配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嗅觉感器感知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或性外激素来完成(那杰和于维熙,2008),而触角和口器是嗅觉感器分布较集中的部位。目前有关昆虫纲不同类群的感器观察及描述性报道日渐增多(李竹和陈立,2008)。但对苹果蠹蛾这一重要入侵害虫的感器研究仍比较欠缺,仅有陈宏等(1994)对美国白蛾和苹果蠹蛾幼虫头部的感器进行过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系统描述了苹果蠹蛾成虫和幼虫触角及口器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分布,并对雌雄两性不同部位上的的感器类型进行了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解剖镜、电子显微镜
用于观察的苹果蠹蛾成虫为针插标本,幼虫为95%酒精浸泡标本,2种虫态均于2009年7月采自内蒙阿拉善左旗。解剖镜型号为SMZB2,购自重庆奥特光学仪器厂。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为Quanta200 F,购自香港FEI公司,自带拍照软件。使用的其他仪器包括解剖针,镊子和手持放大镜(10×)。
1.2 观察方法
1.2.1 调查标本的制备
通过解剖镜观察,选取触角及口器完整的成虫标本若干头。先用肉眼初步判断成虫性别,判断依据为;对于前翅完整的成虫,腹面观前翅端部具一黑色条纹为雄虫,无此黑色条纹的为雄虫。再在解剖镜下进一步观察确认成虫性别;外生殖器可见抱器及一些突起结构为雄虫,外生殖器可见产卵器和交配囊的部分结构为雌虫。选取成虫雌雄标本各4头依次编号(选定虫数主要依据实验标本的来源、数量、预实验中观察到的感器及有关文献中报道的观察数确定)。放置于加有蒸馏水的密封盒中回软2 d,以防止标本破碎且有利于取下成虫头部结构。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取下1、2号成虫头部,用于观察下颚须上感器;取下3、4号成虫触角4根,勿使触角基部受损。取下的触角结构放置于吸水纸上晾至完全干燥,防止观察时出现反光。剪一小段双面胶带粘于样品台上,将样品牢固粘于样品台上,放置于扫描电镜中。应注意1、2号成虫的触角不能悬空,防止扫描电镜工作时其电子束使触角晃动。在电脑显示屏上寻找感器,观察其着生位置和数量,拍照保存。
1.2.2 幼虫大学生观察
在解剖镜下选取8头触角及口器均完整的老熟幼虫(选虫依据与成虫一致),依次编号。用镊子取下幼虫头部,置于吸水纸上晾干。根据不同幼虫的触角及口器着生位置,在放大镜下将幼虫头部按照合适的角度分别粘于样品台上,使触角和口器分别能从正前方被观察到。将样品按顺序放置于扫描电镜中,观察并拍照保存。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结构见表1
苹果蠹蛾成虫感器共有10种,其中雌成虫为9种,雄成虫为10种。这10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TI型和STII型、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感器SSI型和SSII型、B9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前9种感器为雌雄成虫共有;鳞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图1,2)。
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毛形感器是苹果蠹蛾触角上最多的感器,密布于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及外侧面,毛发状,着生于触角表皮毛窝中。触角基部和中部毛形感器数量多于端部,根据毛形感器形态、粗细变化及弯曲部位等特征可将其分为I型(STI)和II型(STII)。I型感器直毛状,近似垂直触角表面,向顶端逐渐均匀变细,感器端部向触角端部弯曲。II型感器纤毛状,感器以30°~60°角匍匐于触角表面,中下部向触角端部方向弯曲,弯曲部分与触角表面平行,感器基部粗大,向端部变细,粗细变化程度大于I型感器,从弯曲处起明显变细(图1:A,D)。
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分布于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中部,感器近似垂直触角表面,基部为一臼状窝,端部钝圆,比毛形感器粗。绝大部分感器端部不弯曲,少数端部弯曲。大部分锥形感器短于毛形感器,少部分与毛形感器长度接近。每节2~3个(图1:A)。
栓锥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着生于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端部隆起的栓环上,小拇指状,端部锥形,与栓环之间无间隙,是所有感器中最短粗的一类。根据感器粗细变化可将其分为SSI型和SSII型。SSI型从栓环端部到感器端部略微变粗,顶端处形成小尖突,长度约为毛形感器的1/2。SSII型基部比SSI型粗,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细,顶端处弯曲呈一小尖突,长度不足毛形感器的1/2。栓锥感器数量较少,每节分布约1个(图1:A,B)。
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