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林陡山沱组硅质岩地质特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松林陡山沱组硅质岩地质特征 0 陡山斯斯塔—引言 硅岩是一种富硅岩(通常70%)的特殊岩石,分布广泛。在沉积岩中仅次于黏土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其不仅是许多矿种的赋矿岩系, 且常常能提供关于沉积盆地和某些沉积相带特殊的地质背景信息, 成为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国南方广泛发育的陡山沱组是重要的产磷层位, 同时也是油气重要生成岩系。自1953年在贵州松林地区的陡山沱组上部首次发现磷块岩以来, 许多学者对这种赋磷岩系陆续做过探讨。周茂基等 (1981) 就本区沉积相类型, 认为应划属于盆地边缘亚相之磷块岩微相;赵东旭等 (1985) 认为陡山沱组上部富含结核应为磷结核, 并可能在成岩后期发生严重硅化作用。笔者在进行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 本区陡山沱组上部岩系硅质含量高, 磷品位较低, 按岩类学划分应属于硅质岩。本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分析, 详细研究了其岩石学特征, 并就其成因及成岩演化过程作初步探讨。 1 南病物区地层及地貌 贵州松林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遵义断拱, 毕节NE向构造变形区。区域内构造相对简单, 研究区属于松林—岩孔背斜东段的松林穹窿背斜。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为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及清虚洞组。岩性主要为沉积岩组合。陡山沱组与下伏南沱组杂色块状冰碛砾岩呈假整合接触, 局部地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同上覆灯影组灰白色块状细晶白云岩整合接触。 南沱冰期之后,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 扬子地区发生了大规模海侵。陡山沱期沉积继承了南沱期古构造和古地理环境 (图1) :扬子地区西部是一广阔台地———川黔滇台地;武当古陆、康滇古陆和桂北古陆、华夏古陆从北、西南、东三面环绕;台地上分布黔中、武陵、雪峰、神农架—荆门等若干小规模古隆起。松林地区位于黔中古隆起之北, 武陵隆起西缘。古地理位置恰处于陆缘海和陆表海结合部位。 2 剖面地质特征 陡山沱组在松林地区分布较稳定。研究剖面位于金河村, 地层出露良好。整个剖面从下至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图2) :下部为灰白色、肉红色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中部为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黑色碳质页岩互层;上部为黑色板状硅质页岩, 含磷质硅质岩, 富结核硅质岩层及硅质结核。整个剖面累计厚约87m, 其中上部硅质岩段厚度约19.1m。 上部硅质岩段经野外露头观察及样品室内镜下鉴定、综合分析, 可以将硅质岩分为:硅质页岩, 板状硅质岩, 富结核硅质岩, 磷质硅质岩, 硅质岩结核。部分露头和镜下特征见图3。 (1) 硅质页岩。位于剖面中上部, 呈灰黑色, 含粉砂质泥质结构, 薄层状构造, 见水平层理。主要矿物有陆源碎屑石英, 含量10%, 分选性好, 粒度均一, 粒径为0.03~0.1 mm, 磨圆度以次圆状为主。自生石英, 他形-半自形, 为隐晶硅质后期重结晶产物, 含量约20%。同时含少量斜长石, 并发生强烈绢云母化。胶结物为硅质、黏土, 基底式胶结, 含量约70%。 (2) 板状硅质岩。呈黑色, 隐晶质结构, 板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陆源碎屑石英, 含量10%, 分选好, 粒度均一, 粒径0.05~0.03 mm (细-粉砂粒级) 为主;磨圆度为次圆状。自生石英, 他形-半自形, 含量15%。胶结物为硅质、黏土, 含量75%。岩石中见少量硅质结核, 呈椭圆状, 粒径在2~5mm之间, 并沿长轴定向排列。 (3) 富结核硅质岩。呈灰黑色。隐晶质结构, 结核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陆源碎屑石英和自生石英, 含量合计30%左右。硅质胶结。含有较多的硅质结核, 按面积比, 含量可达50%;结核粒径在2~10mm范围内, 结核呈椭圆形、纺锤形状, 其长轴与层面平行。发育沙纹状层理。 (4) 磷质硅质岩。分布位于剖面顶部。灰白色, 略带淡黄色色调, 粉砂质结构, 纹层状, 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 包括陆源碎屑石英和自生石英, 含量20%。胶磷矿, 略带淡黄绿色色调, 部分聚集成条纹状, 条宽1 mm左右, 条纹中石英颗粒含量较多;部分呈分散状分布, 含量为15%。胶结物为硅质、黏土质, 占65%。 (5) 硅质岩结核。主要分布于富结核硅质岩和磷质硅质岩层中, 成层状分布。灰黑色, 质硬。隐晶-微晶质结构, 球状构造。主要成分w (SiO2) =91.6%, 含微量黏土矿物。结核呈椭圆形、圆形, 且长轴方向与层面平行;粒径在2~30mm之间。 3 硅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硅质岩主量元素、有机碳含量及阳极光照分析方法 根据对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察和研究, 在陡山沱组上部硅质岩层进行了连续的采样, 并在对岩样标本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初步鉴别后, 选取5件代表不同类型特征的硅质岩样品, 去除表面风化物, 进行主量元素、有机碳含量及阴极发光分析。主量元素分析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