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实验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学 科
历史
授课教师
李瑾
教学模块
必修三
课题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授课年级
高二
授课
班级
3、4、5、8、9、11
授课
时间
2018.3.14
授课
地点
课室
教学
目标
1、认识“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及“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了解袁隆平和南优2号,明确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知道“银河-I号”计算机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史实;
2、分析“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
3、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4、探究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工作需要严谨、缜密的工作态度,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地推进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5、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志趣;
6、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
学生
特征
分析
两个班均为理科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不高,基础相对薄弱。但对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
教学
策略
1、以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外材料的补充,学生了解“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
3、介绍我国最新科技成果,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内涵,并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教学
资源
PPT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1
课
时
导入
2018年3月2日新闻“上海发放中国第一批无人驾驶牌照”
最新的科技成果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并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强调“两弹一星”内容及载人航天成果的识记
探究一: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还要决定研制原子弹?
了解“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
探究二:如何看待核能的利用?
补充“大亚湾核电站”、“阳江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第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照片
明白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但也潜藏着一定的危险性。对于核能利用的态度:1、不能因噎废食;2、科技工作者要有严谨、缜密的工作态度;3、不断进行科研,提高安全性能。鼓励学生未来从事相关研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了解1973年,“南优二号”选育成功
补充介绍杂交水稻的最新成果
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到袁隆平的贡献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知道“银河-I号”计算机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史实;
2、补充介绍计算机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
这些成果均为中国人自行研发、且世界领先。提升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及自豪感
四、情感升华
补充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过去五年国家经济建设成就的总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及《厉害了,我的国》电影预告片
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雷军(小米公司创始人)“以前是C2C即Copy to China(将美国的创新抄袭到中国),现在则是Copy to Global,即将中国的模式和创新复制到全球。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3月16日在日内瓦总部发布公报称:企业专利申请排名方面,华为以3898件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榜首。包括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企业都大量采用华为的通信技术,并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
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内涵。认识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FAST工程(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利用好科学的利器,使得它回馈国家、回馈公众”。
科技的发展应该使国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民生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与奉献。补充介绍钱学森、邓稼先的事迹及“神舟五号”、“神舟十一号”发射指挥照片
认识到从事科技工作需要有无私奉献、甘于平淡的精神。从科研工作者年轻化的趋势中受到鼓舞,增强投身科技工作的意愿
教学反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