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评价要素】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4页,2019.11.
具体而言,“理想信念”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维护祖国统一;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认同中华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7-28页,2019.11.。“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它要求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法治意识”是指对法律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它要求学生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7-28页,2019.11.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6页,2019.11.
【试题举例】①
(2019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试题评析】
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这就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摆在首要位置。试题以《新青年》杂志高频词汇的变化为例,考查“近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的主题。通过“民主”频次降低、“革命”频次增加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由前期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到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揭示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可见,试题注重“筑牢考生精神底座,解决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彰显了“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教育部考试中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凸显学科育人功能——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中国考试》2019年第7期,第29页。
【试题举例】②
(2018全国Ⅰ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试题评析】
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国情的影响,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同阶层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抗争。虽然说,在爱国志士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遭遇帝国主义国家强权威迫的悲惨命运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何维护国家主权,扭转屈辱外交的局面,既需要智慧、胆略,更需要自信而坚定的领导力量。
试题从“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切入,命题意图有三:一是拓展资源以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追溯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丰富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改变学生“死记”课本结论的惯性思维。二是通过“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