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课程融合 改进“文学写作”教学方法探索.docx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课程融合 改进“文学写作”教学方法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课程融合改进“文学写作”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长期以来,“文学写作”的教学在师资的专业性、资源的整合利用、师生的交流沟通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可行路径。课程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解决相关问题。具体可行的融合措施包括: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提升专任教师跨学科素质;整合多学科数智化教学资源,完善资源和教学的对接;配合教材确定跨学科阅读书目,完成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融通多种教学方法,开拓第二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法;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具有激励作用的写作训练平台。

关键词:新文科;文学写作;教学方法

面对新时代和新使命,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大势所趋的迫切性,而且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2018年8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建设要求是“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而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正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途径。同年12月20日,在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第一次会议上,就如何建设新文科,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谈到了具体的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文科教育要来一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打破学科壁垒,以课程融合为切入点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文科教学改革切实可行的重要路径。

一、“文学写作”教学中课程融合的实施动因

写作主体所需具备的能力与素养,是“文学写作”课程教学中着力要讲授和训练的内容。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根据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观点,总结作者应具备“才、气、学、习”四个方面的修养,又综合西方文论有关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指出作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知识、表达的才能,还要有能够把所有的材料组织成完美的整体的能力”[1]。这些论述反映出写作行为所具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可为“文学写作”课程确定教学方向和重点提供有益参考。由于“文学写作”课程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在教学中将分属不同学科范畴的内容和技术加以融合,这对于该课程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将大有裨益。

(一)丰富课堂形态,多元获取写作素材并夯实基础

进行文学创作的前提,其一是具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其二是储备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包括写作主体的个人经历、社会观察、阅读所得、情感积累等。这些前提的准备和优化,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并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但“文学写作”课程的教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协助写作主体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创作打好基础。

“传递—接受式”是文科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输出、学生接收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知识传递上有很高的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参与,也决定了课堂形态和空间范围的固化和单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注重培养写作主体主动性和探究力的“文学写作”课程。课程融合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多方取法,为我所用,丰富课堂形态,突破课堂范围,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养成创作习惯。

(二)突破学科界限,助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共识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亟须走出学科本位思维,探索“中文+”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

在跨学科跨专业深度融合教学方面,“文学写作”较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纳博科夫说:“文学是创造。”[2]文学写作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写作主体必须保持开放的思维,主动对世界进行探索,并完成取舍材料、提炼主题、搭建结构、组织语言、精确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整个过程复合多元,综合体现写作主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修养。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文学写作”课程的目标之一,要上好“文学写作”,必然要在文学的内核之上,融通其他学科和专业,扩大并丰富课程的外延,训练学生在复杂的创作过程中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学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按教学对象的不同,高校开设的写作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类写作课程,比如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浙江大学的“大学写作”等,这类写作课程的性质偏向基础性,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文字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另一类是面向特定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精某类写作技能的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比如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